真不讲理
在《祝福》的学习过程中,王晓羽同学忽然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四婶嫌祥林嫂是寡妇不让她参加祝福,那么,她捐了门槛之后为什么还不让她沾手呢?真不讲理!”面对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能一下子理出清晰的思路,也就顺势把这个皮球再踢给学生,以作缓兵之计。
师:王晓羽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个讲不通的理有什么内涵呢?文章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同学们纷纷地翻书,沉浸在思考之中,我也在急速地想着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有人陆续发言了。
生1:祥林嫂对于鬼神,“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这显然是矛盾的。
师:为什么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呢?
生1:121页,她听柳妈说,她因为嫁过两个男人,死了要把她锯开来,因此,她很害怕。
师:那为什么又希望其有呢?
生1:……
生2:112页,下面接着有一句话:“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说明她渴望着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
师:很好,但是她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了吗?
生2:没有,“我”逃掉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就是这种讲不清楚的理中煎熬着死去的呀。
生3:柳妈这个人说是不杀生,可是在和祥林嫂聊天的时候,她说祥林嫂不合算,“再一强,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一方面不杀生,一方面还认为祥林嫂应该为保持贞操要去死,充分说明她的善良全是假的。
师:非常深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镇上的人大都看似善良,可思想上却异常冷酷,把人往死路上推。
生4:我们上节课讨论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这句话,也包括了一个重要的矛盾,一方面人们都承认她是祥林的媳妇,而不承认她是贺老六的媳妇,但是当祥林嫂婆婆来抢人的时候,鲁四老爷却说“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从这看起来,他们又都是支持祥林嫂的婆婆的,一方面嫌弃她改嫁,一方面又支持她婆婆卖她。
师:我为你感动,真是入文三分。当寡妇不得,改嫁遭鄙视,这让人怎么活,就是这种无理的“礼”把祥林嫂挤上了末路。
生5:115页,课本上说:“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句话好像也有矛盾。
师:什么矛盾呢?
生5:鲁迅先生用了“反”字,意思是说,不该满足,她却满足了。
师:你的语感很好,很细腻的地方你都品味到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该满足的地方。
生5:说不清。
生6:上面说祥林嫂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祥林嫂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应该不满足才对。
师:是啊,如此辛苦,她竟还满足,这真是让人不能理解,同学们能理解吗?
生7:她的胖与后文她的瘦形成对比。
师:对比的目的何在呢?
生7:突出祥林嫂的死不是身体的原因,而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
师:这儿确实能与后文祥林嫂成为一个木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可以与她以前的生活形成对比呢。
提问一生。
生8:说明她在她婆婆家生活也不好。
师:按常理,有婆婆是好的,可是这儿却不认为有婆婆是好事,大家看到文中的一句话了吗?
生9:118页,“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这说明没有婆婆是好事。
师:同学们不清楚,封建社会有一句话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足以看出做媳妇的艰难,“三从四德”的绳索把妇女捆绑得结结实实,再加上婆婆的虐待,日子是不好过的。
生10:还有一处矛盾,祥林嫂去捐门槛,可是庙祝却不同意,按照道理,庙祝就是靠人们去捐赠生活的,他为什么要自断财路呢,就是因为,他也认为祥林嫂是个寡妇,不吉利,他不让捐,这与神灵普救众生是相矛盾的。
师:祥林嫂去向神灵赎罪,神灵应该是普救众生的,可是就是因为她是个寡妇,竟然连赎罪的机会都不想给,她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呢?
回顾一下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矛盾之处,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礼教、迷信思想互相冲突,死不讲理,让人无所适从,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祥林嫂所代表的广大妇女就在这种不讲理的迫害中熬着,无奈而痛苦地走向生命的末路。
没有说这件事的那张嘴
说明: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们组织学生看了1956年拍的《祝福》电影。
在讨论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时,林小芮同学提出,从电影上看,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贺老六对她很好,还有了儿子,为什么小说中不细致地写祥林嫂的这段生活呢?
围绕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讨论。
生1:小说是靠文字叙述的,而电影是靠画面感人的。
师:那小说中也可以用更详细的文字来叙述祥林嫂的幸福生活呀。
生2:小说中没有说这件事的那张嘴。
该同学话音未落赢来全班同学的惊讶、赞叹之声。我也大力表扬。
师:大家为这句话给他鼓掌,极有评论家之风格。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且听他慢慢道来。
生2:小说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讲故事的,“我”又没见到祥林嫂的生活,怎么好具体说呢?
师:有道理。那小说中的其他人能不能来详细地说这件事呢?
生2:其他人也不行,这事只有卫老婆子知道,卫老婆子也是听她娘家人说的,再者说,祥林嫂是住在“深山野墺”里,谁能知道她生活的细节?
师:那祥林嫂自己不能说吗?
生2:……
师:我看有个地方就很是说这件事的机会,大家发现了吗?
片刻后。
生3:她和柳妈闲聊的时候。
师:在什么地方?
生3:121页,“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这表明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去,她想起了那些幸福的时光。而且柳妈还追问她:“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她完全可以接着说。
师:但祥林嫂只说了句“我么?……”就没有话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不让她细致地叙说一下那段美好的时光呢?
生3:……
课堂里弥满着思考的宁静。
生4:祥林嫂不会说的。
师:理由何在?
生4:因为寡妇改嫁在当时看来很丑,祥林嫂为了拒绝改嫁,还以死抵抗,她怎么能再说她和贺老六如何如何幸福呢?她不好意思说的。
师:是什么把她的嘴堵上了?
生4:是封建礼教思想。
师:由此看来,确实是没有一张嘴适合来细致叙说这段生活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见解吗?
生5:我认为这与小说的主题相关,因为这篇小说主要是来表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所以就要简略她的幸福生活部分。
师:有道理。那鲁迅先生又是通过描写哪些人的故事来揭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呢?
生6:通过写四叔、四婶嫌弃她是寡妇,不让参加祝福。
生7:写人们对她的嘲笑。
师:哪儿写嘲笑?
生7:122页,“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读到这儿就能让人想象到两个人一唱一和取笑祥林嫂的那个样。
师:你能不能模拟“那个样”来读一读?
生7:我读不好,试试吧。
生7读书,声音不是很大,但把那种阴阳怪调的口气读了出来,学生给以掌声。
师:谢谢你,你读出了文字的滋味。像这样对祥林嫂的嘲弄、奚落,文中甚多,而这种场景,我们好像在鲁迅先生其他的小说中也见到过——
生8:《孔乙己》,那些喝酒的人总是问他是否捞到半个秀才。
师: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在仙台》吗?
众生:中国人看枪毙人。
师:那么联系这些内容,我们能明白鲁迅先生怎样来揭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了吗?
生9:用各种各样的人怎样对待祥林嫂来反映造成她的悲剧根源。
师:对,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把鲁迅先生小说的这种现象归纳为“看与被看”,通过对看客的描写来揭示被看者的悲剧根源。因此对祥林嫂的幸福故事只能“惜墨如金”了。但只要对表达主题有好处,写祥林嫂的故事,鲁迅先生也会“泼墨如云”的,比如小说有两处文字,我甚至认为多得成了累赘,你发现了吗?
生10: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
师:对,大家看,两大段,一字不错,完全重复,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祥林嫂这样重复呢?
生11:祥林嫂对失去了阿毛有种内疚感,她总是说她傻。
生12:她越是孤苦就越想有阿毛的那段日子。
生13:这也说明她确实麻木了,像一个木头人了,非常机械地叙说。
生14:她这样说是想求得人们的同情。
师:是啊,她已经像个木头人了,我还要补充一点,祥林嫂不能与人说她是个寡妇,不能说她改嫁的事,不能说是否有鬼魂的事,她的嘴只能说一说阿毛了,这是她唯一的寄托,这是她唯一的能让一些人“陪”出眼泪的故事,她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点同情和温暖,她紧紧地抓住这棵救命的稻草,因此,鲁迅先生在这儿泼墨如云,打开了祥林嫂叙说这一故事的嘴巴。
(苏州中学园区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