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13

[ 郑可菜 文选 ]   

不同版本《雷雨》的片段比较

◇ 郑可菜

  《雷雨》是现代文学中版本差异非常突出的一部作品。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的是最初的版本,1936年,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这个本头已和原来的不同,许多小地方都有些修改”①。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曹禺选集》,曹禺又“借机会在剧本上作了一些更动”②,这一次的改动可谓面目全非,序幕和尾声全删掉了,周朴园性格也发生了迥然的变化。在195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再版《雷雨》再次作了较大修改。1984年之后《雷雨》的印行,又采用了1936年的初版本。
  新课程实施下的各教材《雷雨》版本的不同,也正是对这种诸多不同版本选编的反映,体现各教材选编的版本意识。人教版原教材,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版,鲁人版,皆是1978年版《曹禺选集》,苏教版选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的《曹禺全集》版本。
  兹节录两个版本中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部分,作一比较。
  1. [苏教版] 198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2. [人教版] 1978年版《雷雨》(《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个片段即周朴园认出了眼前这个“四凤的妈”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对话。两个版本不同主要在于加点一句,字数虽少,差别看似不大,但意蕴完全不同。
  
  一、 半晌
  
  人教版的《雷雨》(1978年版)的舞台说明多了“半晌”一词。有人认为“‘半晌’一词强调了周朴园‘望’相片与鲁侍萍的时间之长,它延宕了周朴园的思考的时间,删去它,能够突出周朴园的形象——前后变化快速,30年的怀念感情注有大量水分”③。显然,“半晌”一词强调了周朴园“望”相片与侍萍的时间之长,延长了他思考的时间,也就暗示了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为他后来的反应做了自然的铺垫。且不论《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真实,是否“注有大量水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舞台说明“半晌”一词所可能蕴含周朴园的思想变化:
  讶异:“半晌”一词,是毫无准备的周朴园,是口口声声说为要死去的前妻修坟墓的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看着柜上的相片,停顿“半晌”,他吃惊、讶异,自己祭奠30年的“前妻”竟然还活着。
  失望——恐慌——镇定:当周朴园最终确认了这一事实后,“半晌”的时间里,他失望于三十年来心灵的温暖慰藉——梅侍萍形象的破灭,眼前苍老的鲁妈与自己日思夜想的年轻美丽贤惠的梅怎么也对应不起来。接着,想到是眼前站着的老妈子对他现有的地位、名誉、财产构成威胁,他感到更多的是不安、忧虑、疑惧、惊恐。很快,他的理智占了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他镇定下来,他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阴谋,声色俱变厉声质问鲁侍萍到周公馆来的企图。当他凶相毕露地说出“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一语时,原先温情脉脉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番复杂的思想过程尽在“半晌”之间。如若真是“能够突出周朴园的形象——前后变化快速,30年的怀念感情注有大量水分”,那么,电光石光之间,周朴园对“意外重逢”的鲁侍萍一点也不意外,他没有任何的思想的涟漪变化。删去“半晌”的1988年版《雷雨》版本突出的是周朴园前后变化之快,怀念之虚伪。我们必须认识到,周朴园首先一个有血有肉有的人,而后才是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资本家。读者也只有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剧性。只有体验人物性格本真,才能关照人性内在。我以为,这“半晌”是绝妙的停顿,恰是这延展的心理周期使人物丰满而不至扁平化。这也正是周朴园形象的价值所在,周朴园因其复杂而丰富的人性而永驻于文学殿堂。
  
  二、 “鲁妈”与“侍萍”
  
  一个版本周朴园“望鲁妈”,一个版本“望侍萍”,虽同“望”一人,但从周朴园的角度看却大有异趣。“鲁妈”一语较客观,强化了三十年光阴在侍萍身上造成的变化,从温柔貌美的年轻女子成了饱经沧桑的落魄妇人。也符合鲁身份未揭之前,周朴园的心理定位——她是鲁妈,是个下人;同时也客观地反应了周朴园冷漠的内心世界,契合了后来的巨变。“侍萍”一词多了些亲近情感,与后面的巨变不够契合。
  另外,版本此处的不同,也与版本其他的舞台说明一致。如: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曹禺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三、 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苏教版的《雷雨》(1988年版)比人教版的《雷雨》(1978年版)多了这一句台词。
  三十年后侍萍再次面对周朴园时,前尘旧梦,她依然清楚地记得周朴园的纺绸衬衣一共有五件,一件的破损修补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她百感交集,心怀忐忑,带着些许酸楚、温情回忆曾经周家少爷与梅侍萍一段真挚美好的情感,她在一种不愿相认又不甘不认情感本能的矛盾中,有意无意一步一步“指引”周朴园认出自己。
  关键是,经过了三十年的风霜苦雨而满腔苦痛悔恨的鲁侍萍会不会对周朴园温柔地撒娇?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一)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这话里充满了无限的柔情,满含着热切的渴盼,语气缠绵而娇嗔,侍萍并没有忘记恩爱的旧情,对今天的周朴园她还存有幻想。“这句话,语气是多么温柔,内心是多么渴望,她渴望周朴园能给她以温情,哪怕是几句体贴的话语或是关心地询问她30年来所经历的沧桑苦痛。”④试想:在三十年后,在两人都已白发苍苍时,她出现在他面前,这时的她,是鲁贵的妻子,鲁大海和四凤的母亲,她会对三十年来只有恨没有爱的朴园撒娇讨温情?且看她三十年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辛酸、屈辱、血泪、苦痛,她宁愿再嫁两次也不愿找到周家,恩怨情仇的三十年、悲愤交加的今天却向周朴园要温存?三十年生活的辛酸,已经将这位昔日被遗弃的天真少女磨砺得坚韧如钢,她自立、自尊、自强。
  (二) 当她面对终于认出她的周朴园,面对太过诧异的周朴园,侍萍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话语是愤慨而平静的,情感平缓压抑,态度不卑不亢。绝非“鲁侍萍多么希望自己的青春美貌能永驻爱人的心中,体现她的款款深情”⑤。或许,周朴园终于喊出“你——侍萍?”后,或许,霎那间,四目交接之时,她的心底漾过柔情,但这愤慨平静的情感主调未曾改变,这点从她对周朴园质问冷语相答也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声色俱变“指使”类的话语如利刃直刺心窝,但她是一种正面迎击的刚直姿态:“不是我要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平静压抑中多了痛苦多了悲愤却从未丧失自尊。
  (三) 鲁侍萍对三十年未曾谋面的骨肉——周萍,尚且清醒地知道地“只要见见我的萍儿”“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情深莫过母于子,但鲁侍萍异常理智、清醒。哪怕是母子相见不能相认的情境中,哪怕是周萍挥手打鲁大海时,她心如刀绞却依然理性。她随口而改“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面对儿子尚如此,如何让人信服她对始乱终弃的周朴园,怨恨远胜于爱恋的周朴园却“意乱情迷”?
  1978年版的《雷雨》删去序幕和尾声而强化《雷雨》的现实主义精神不符合审美理想,但就节录这一处而言,1978年版本更符合人物性格。
  
  参考文献:
  ①曹禺著《论戏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曹禺著《雷雨选集后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③④⑤朱文威著《人教版教材节选〈雷雨〉的缺失》,《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5期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4级教育硕士)
  
  (浙江省温州中学;3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