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在生命现实中自杀、杀人,自私、冷漠的残酷事例屡见于报端,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何现实中的个体生命如此脆弱?是谁把他们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也许原因有外显与内隐、主观与客观等各方面,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学校教育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个体生命的活力得以展现,并进而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首先应当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切人性的完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然而,在知性取向下的学校教育中,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缺乏对青少年必要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良知的培植,没有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生负责,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学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会因为一时的某些价值观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从而导致了对自己、对他人及自然界生物等生命的轻视。
教育是与生命同步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成长和展开的过程,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活动的载体。生命与教育的融合,就使生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生命教育是一种有关“人之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工程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成长的关怀,而且体现了人本社会中教育的核心价值;不仅反思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而且促进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现,尊重人的主体性、生命性也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淀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学生而言,课堂文化关系到上什么样的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培植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如果说刚性的语文课堂赋予了学生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那么柔性的课堂文化则赋予学生以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刚性与柔性课堂文化的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他们的人生发展生涯奠定基础,促使其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这也是语文课堂文化的本真。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应该是叩问生命的。
语文教学的感动和每节课的温馨记忆有关,和质朴真诚的生命体贴有关;灵性的升华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生命的情趣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应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领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来自生命的教育。
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生命、情感、想象、爱的素质,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为培养学生的生命之趣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着多姿多彩的自然和生活,体味着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情感,涵养着生命之趣,荡漾起创造的激情。选入语文课本的文本大都是语言优美、情感动人的佳作,语句华美,内涵丰富。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薄薄的教材,穿越狭小的课堂,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梦想,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对生命的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地进行探索,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对创造的欲求。这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对于人生命活动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与民族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联系着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学习者在吸收、建构语言中,使精神经验丰富,个性生命成长,生命主体得以活跃。
真正的生命教育内容绝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社会属性,以及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给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科学的界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生活态度。
以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为媒介,以蕴涵于语文中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关注语文教学中师生生命内涵的开掘、生命活力的释放;探究生命本质的创造,生命情趣的体验;使自己努力成为自觉创造生命的主体。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总体生成。
总之,只有让课堂成为民主关爱的“生命场”,师生双方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创造力,恣意绽放生命的活力,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智慧的滋长,展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实现生命在语文课堂中诗意地栖息。
(连云港市猴嘴中学;22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