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83

[ 李因林 文选 ]   

功夫下在动笔前

◇ 李因林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形式化、自在化、低效化的倾向:整个作文训练往往仅局限在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作文课上,遵循设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基本步骤重复进行。到时便写,过时便丢。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往往在原地徘徊,硬着头皮去写,挤干榨尽,套话连篇。很多人针对这种局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各种改进设想。然而这些设想,大部分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教学生“写”上,希望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和有力的推动手段来促进学生“写”。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教学生“写”,实际上混淆了写作中“源”与“流”的关系。康德在谈到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过程时曾经指出“过去的哲学总是假定人的认识如何去符合对象,即主体如何去符合客体,这种追问方法恰好是颠倒的,应该追问的是人在认识对象之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认识对象的能力?”借鉴到写作教学中来,那就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学生在写出好文章之前应当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诱着“写”,逼着“写”。
   一、写作者的情感养成
   真情实感是进行写作的首要条件。苦于无感可发,实际上是审美能力和对生活感知能力的欠缺。“慢慢走,欣赏呵”,长于写作者必然都是对生活充盈着爱和体验的人,写作的本质特征也应当如钟嵘所说“皆由直寻”。华兹华斯说:“一朵极平凡的随风荡漾的花,对于我都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现得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有了为一朵花而感动的能力,生活也就为写作打开了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生活之美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你生活在烟雨江南还是秋风冀北,是喧嚣奢华的大城市还是幽静质朴的小乡村,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枯燥,波澜不惊,那么看一看日本作家小林一茶的一个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也许会帮助我们懂得审美的无处不在。
   情感以“真”为贵,但是这里的“真”并不是指粗糙的、肤浅的真,而应当是经过沉淀和提炼的,有价值的“真”。正如 朱光潜 先生所说,“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一般人的情绪如雨后行潦,夹杂污泥朽木奔泻,来势浩荡,去无踪影。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而在教学实践中,周记和随笔作业常常成为学生的发泄工具,十五六岁的年纪恰恰是多愁善感的年龄,于是满纸牢骚抱怨、愁云惨雾,而语文教师便充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确实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但是如果语文教师把心理辅导当作写作练习的唯一目的,那么便扭曲了语文教学本身,而学生也会因为所写的是真情实感而理直气壮,任意涂抹。
   情感的养成是作文训练中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意识,增加学习中的师生互动,以“共鸣式”引导为主要手段,是示范启发,而不是指导规定。应当正确看待语文课的“高效互动”,让人听得喘不过气来的“紧凑”并不是语文的高效,因为学生丧失了沉思和感悟的空间。从这一点来说语文课的“疏放”优于“严谨”。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位逻辑严密、思维敏锐的授课者,更应当是一个真切的人。被徐志摩津津乐道的剑桥下午茶,便是这样的典范。
   二、阅读与模仿
   写作的第二个来源是阅读。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传统观点认为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所谓“书多笔自重”,近来有人主张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语文能力,可以脱离写作而单独存在。两说各有道理,然而从实践中考察,所有的善写者必定是善读者。古人讲:“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书读得够了,写作便水到渠成。
   读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模仿。朱光潜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必始于模仿。”很多大的文学家都是从模仿起步,“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模仿实际上是对作品的深入体会和揣摩。内在揣摩包括情感熏陶、审美共鸣、思想境界以及声韵节奏(这里所说的声韵节奏是一种内在的旋律,并非指形式上的合辙押韵,“朱子云‘韩昌黎、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外在揣摩包括形式技巧、语言修辞、结构布局等。王安石的“绿”字,王勃的“落霞”句,便非独创,而皆有迹可寻。
   仅依靠课堂上所学的几篇文章是无法解决读书问题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最好能有明确可行的读书计划,有活跃有趣的读书交流,尽可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处理好经典与时文、书卷气与时代感等问题。
   三、风格趣味的选择
   因人施教在写作训练中也很重要。气质禀赋、生活环境等特点的不同会导致写作兴趣的不同。大班教学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往往要写全班一起写,题目统一,要求统一,面面俱到。情感细腻、感觉敏锐者往往善写生活,个性张扬、意气风发者往往善发议论,即使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难做到各种题材兼善,各种文体兼善。写自己所不愿写或不会写的东西,反而会打击自信心,丧失写作的兴趣。《金瓶梅》不可谓不经典,然而红学家周汝昌便敢于承认“我只觉书中所写之人之事,我不感兴趣,索然无味”。大学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
   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题和指导在这里就尤为重要。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让学生在写作中真正找回自己,写出兴趣。一旦在写作中尝到甜头,那么无穷的动力自然就会产生,这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理念的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在符合自己趣味和风格的方向上有所深入,才有可能培养出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趣味。因此在写作训练中,不妨减少一些命题作文、共题作文,而增加一些个性作文、自主作文。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写多练固然是不二法门,但是“写”之外的因素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写作便失去了源头;没有大量的阅读和模仿,便没有开阔的眼界和高超的技巧;没有适当的趣味取向,写作从一开始可能就走上了死路。因此,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视野也许应该更开阔一些,多关注一下“写”之外的东西。
  
  (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0)
  电话18705205231
  QQ49243089
  mldth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