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既是重要的意象,也是意象组合的重要凭借,所以,在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时把握时间元素自然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个手段的作用或为对诗歌情感特征的分析,或为对作者心境的品味,或为对诗歌思维脉络的把握,等等,而这些作用都是伴随着时间元素本身不同的状态呈现出来的。论者多从时序和时空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时间元素的作用,本文想探讨的则是特定的时间状态与诗歌情感和作者心境的的对应关系。下面分类解说。
一、变与不变
这指的是时间和人的处境两者之中一个变化一个未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展现人的特定处境或感受。有时间变化而人的处境(往往是困境)未变的情况,也有时间未变而人的处境发生了改变的。
1.时已变而人未变
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诗人由时间的变化,联想到自身的处境未能改变,而且不知道何日才能改变,时间的推移会激发诗人的焦虑、愁苦、悲愤等心情。这类诗歌往往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或为自然景物的变化,或为某个日子的到来。属于前一种情况的比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春意渐浓,万物日新,这是“变”;作者仍不得还家,这是“不变”。在“变”的景物的衬托下,“不变”的人的处境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就越发显得迫切。
传统节日经常会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原因在于这类节日都具有“团圆”的内涵。比如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离家已久,想到大雁已归而自己却未能归乡,面对早开之花,思乡之情不可遏抑。其他如春节、中秋、重阳之类的节日也常出现在思乡的作品中。
2.时未变而人已变
时间常流不居,但是当诗人把时间看作一个无始无终的整体对象时,它就具有了不变的永恒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典型的例子: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浩空明月,万古不变,代表着永恒的时间之流,人生则在这个背景上代代更替,显得那样的短暂和渺小。
另外一种时间不变的感觉来自时间的轮回之感。从一个日子到了下一个相同的日子时,我们就感觉时间又回到了原点。诗人有时候就以某个日子作为联接点,叠现不同的生活情景,在物是人非中抒发失落、悲伤或怀念之情。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同是元夜,去年此时华灯竞放,有情人相约相伴;今年此时,繁华依旧,而有情人却已经各自离散,不可相聚,只能泪湿衣襟,空自叹惋。
二、快与慢
时间的推移有其固有的节奏与速度,但是欢乐易过,痛苦难熬,所以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于时间推移的快与慢的感受却是大不一样的。从诗歌中对时间快慢感受方式的不同即能很好地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1.怨时间过得慢
当作者身处困境,感受着煎熬,只盼时间尽快地过去,甚至希望生命尽快地结束。如李清照《声声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后的李清照,夫死年老,愁苦不堪。白天里,外面传来欢乐的嬉笑声刺激着孤独的她,所以她是那样渴望天快点黑下来,只有天黑之后,一切都安静了,她的内心才能够平静下来,梦神或许还会赐她一个五彩美梦。
2.叹时间去得快
当人们留恋于美好的时光,就会为时间流逝得太快而痛苦,如柳永在《雨霖铃》中感叹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对情人就要分别,正是难舍难分之时。词中虽然并未明写时间的紧迫,但是“兰舟催发”,着一“催”字,情人盼望时间停下而不可得的心理可见矣。
当诗人感叹于人生短暂而功业无成时,时间的飞逝则使他们感到万分痛心。李白在《将进酒》中的悲叹可以作为失意志士的同声一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长与短
客观生活的时间延续有一个特定的长度,相对而言,古典诗歌中对此的时间呈现则是短暂的。因为古典诗歌体制短小,不能详细地展示生活的过程,作者只能在时间流(即生活过程)中选取若干个点(即典型场景)来构造画面,这是古典诗歌强烈的暗示性和丰富的联想性的一个重要成因。从组织材料的角度来说,诗歌可以统摄发生在一天乃至几千年的事件,这是人们熟知的,但是,对人物行为中包含的时间长度则容易忽视。而事实上,只有注意到这样的时间长度,我们才能把作品中简单的、概括的、模糊的典型场景还原为丰富的、具体的、鲜明的生活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丰富的美感,才能涵泳诗味、品析诗理,否则,只能看到零碎的词句以及散乱的人与物。
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用语简朴,然滋味悠长。读这首诗,不能只看到月光和人的“举头”、“低头”及“疑”、“思”,一定要看到时间的延续。先是独处的游子看见斜射入窗的月光投映在地上,洁白如霜,不禁抬起头来去看月亮,过了一会儿又地下头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这是基本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注意“举头”和“低头”不是紧紧相连的,“举头”的动作一定会有一个时间的延续。惟其如此,才能品出游子的孤独和空虚。
再比如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此诗最具神采的是第四句,写儿童天真烂漫,诗人自己则无聊懒散,却又对活泼有力的生命情境不无向往。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看”,不是看一眼、看一下,而是看了好一会儿,不时露出微笑,或许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有趣的游戏。这里同样有一个时间延续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才能品出“闲”的感觉来。如果不去注意这个时间状态,对诗人的神情心境势必会品味不足。
由前述可知,古典诗歌中特定的时间状态往往对应于作者特定的情感状态,所以,循着时间的脉络,我们能够走近诗人,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他们深邃广阔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们的苦乐悲欢。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电话:1377034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