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77

  

给写作插上阅读的翅膀

◇ 陈 忻

   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的作文教学无意中走进了误区,那就是为写作而写作,为高分而写作,为让学生写出高分作文而教写作。于是,我们的教师潜心研究,发掘作文规律,引进 “模块作文教学”“组合作文教学”等等,把写作大卸八块,理所当然地玩起填诗填词游戏,写作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填空题”,“填作” 成了一种应运而起的时尚。
   其实,作文是有感而发,随性而叙的一种性灵,是人作为智慧之人,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是灵动而有个性的,怎么又能用“八股文“式的框架来限制它的自由灵性呢?那么如何才能让它自由灵动起来,淋淋尽致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呢?
   笔者从教二十几年的体验就是借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感悟生活,诉诸笔端抒写自己的性灵。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用好教材资源,汲取教材营养,奠定写作基础。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表像看必修部分的写作训练缺少基本的训练体系,其实,这恰恰是教材编写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课程观,是训练架构的基点。新的训练架构主张教科书应当适应学生,努力让学生去热爱写作,让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把写作当作是自己内在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去观照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新教材的写作体系变得开放了、复杂了、注重过程了。它有一个框架,训练有三个向度“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对应阅读专题并依托它让学生获得写作的启示。围绕向度,它有19个训练专题,每个专题由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作文题)3个要素组成。按照教材的构想,写作应当是在专题阅读的氛围中进行,这个氛围就是情境,要求阅读过程能激发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联想,能使相关专题内容促进写作内容的自然生发。明确地点、专题阅读的内容应当转换为写作的资源。让读为写服务,使读与写相互作用,共生互长。如学习必修的专题“向青春举杯”,用7篇文章诠释“青春的内涵”,“青春应怎样度过”,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思考,在思考中内化,提高自己的修养。从《沁园春.长沙》中了解一代革命青年,明白青春就是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就是要具有在新时代的浪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行,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从《相信未来》中了解青春就是应该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顽强地活着,热爱生命、坚信未来。从《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了解变革者的精神风貌、生命状态、创造的意义。明白生活的更美好在于收获永恒的希望,明白了变革者的情愫,明白了青春就是要敢为天下先,勇于变革,激浊扬清,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杨子《十八岁和其他》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用心去感悟父辈的情感,学会在阅读体验中认识两代人的生存状态,并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完善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等等。从作家名人的青春中感悟自己的青春,畅抒自己的青春,关注自己的青春,在别人的青春中寻找自己的足迹,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产生用自己的文笔,抒写自我青春,放飞自我个性的欲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专题作文训练中才以“我手写我心”“青春为主题” 为主题理念设计系列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青春中寻找写作素材,有所感有所思进行写作。
   二、感悟经典,借鉴写作技法,让学生真正掌握适合自己的赏心悦目的写作技巧。
   阅读经典文章,仿佛与名人交谈,如沐春风中不仅能吸收其睿智深邃的思想,丰富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细细品味,细细琢磨,从写作的技巧可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归类总结,为我所用,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荷塘月色》中借景抒情,景情交融的写法。《雨中登泰山》中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的写法。《小石潭记》中定点写景、景情交融的写法。《我的空中楼阁》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只要用心思考,便可发现,既为经典,感染读者的就不仅仅是内容的深邃,同时也有写作技巧的独到。阅读中,我们慧眼识文,学会归类整理,模仿借鉴。经典文章就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奠基石,托起我们写作的明天。
   三、创设情景,再现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创设情景,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回忆积累中产生表达欲望,愿意把自己美好的回忆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随着个体的回味,不断来激发其他的个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出得起联想,思考,生成,这样课堂就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情景场,形成一个争先恐后、竞相发言的竟讲场。在这一个个的场中,学生分享着彼此的生活体验,碰撞着思想的火花,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有一种内心的渴求、写作的欲望。写作就真正成了性灵的抒发、 情感的需要。这时,写作便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与自我心灵、自我生活对话的精神享受。如有一次,我们写一命题作文“回家”,上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三幅“回家”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话,第一幅:学生回家。第二幅:漂泊的人回家。第三幅:苏轼回到并非家乡的赤壁之家。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描述画面,其次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记忆中有无离家后回家的事情。描述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一种感悟。最后让大家思考“苏轼回家”的深层内涵:精神的回归,理想的回归。并联系历史,描述历史上类似苏轼的文人墨客的故事,并就感悟最深的一点发表评论。如此层层铺垫,激发学生感性的记忆,理性的思考,灵性的描述。学生被撩拨的早已按捺不住,想要写下自己个性的感受。时机成熟后,要求学生不限形式、不拘文体,自由写作。于是一篇篇清新个性的作品便脱颖而出。
   给写作插上阅读的翅膀,让阅读与写作携手同行,鱼水而依,写作定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华。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030600)
  chenxin22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