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凭组织(the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Organization,简称IBO)创立于1968年,是在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赢利国际教育基金会,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教育领跑者。它的大学预科项目(DP)旨在为国际流动学生设立一个共同的课程,方便他们从一个国家转学到另一个国家,并获得世界各国大学的认可。其教育理想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世界公民;其崇高的教育理想、全面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评估标准使之很快就获得了广泛认可,毕业生更是受到世界各国大多数大学的青睐。
语文A1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A1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母语来学习文学的课程,在国内就是中文A1课程。
这个课程认为:文学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解释和体验,是展现人类创造力和艺术独创性的领域,学习者应对这一领域作专业的探究;并且课程应为激发独立的、原创的、批判性的和清晰的思考方式提供大量极好的机会;学习文学还能使读者理解和诠释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和感知方式。
这个课程鼓励学生将文学作品视为艺术产品,侧重探讨文学作品中作家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手段;也就是说IBDP中文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独立鉴赏文本的能力。
其课程评价方式也非常明确的指向以上课程目标;中文A1课程的考试形式多样,整体上分为校外评估和校内评估两种方式,各占一定的百分比。校外评估就是书面考试,分为卷1和卷2,以高水平试卷为例,卷1提供一首现代诗和一篇微型小说或者是一首现代诗和一篇散文的组合,不附带任何题目,考生在2小时内任选一篇作品,写出作品评论;卷2是文学理论小论文,通过分析所学过的作品加以回答;例如2009年卷2试题:“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中,人们才能找到这样的答案。所选作品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在哪些方面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卷1和卷2没有字数限制,但一般都要写在1500字以上,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写到2500字以上。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布鲁斯·塔克曼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决定课程计划是否实现了其目标的手段,即决定一系列既定的教学输入是否与预期的或规定的目标相一致的手段。”[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可以较好的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IBDP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与其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而我国的高考试卷虽然历经改革,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影响课程改革实施的最大障碍已是高考试卷。
现今高考试卷的出题方式弊端不少。国内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P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但是高考语文试卷很难真正考察出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例如字形题、成语题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考察学生是否能认出错别字和使用错误的成语,只要学生自己不写错别字、不用错成语就可以。再以现代文阅读为例,现代文阅读题的评分方式已广受批评,学生答题时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更要学会揣摩出题人的思路,答到了“点”才能得分,这导致机械化的应试训练盛行,只要学生能记住常规的答题套路就可以,根本不需要学生有独到的、深入的个人理解和审美。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选用的文章是《上善若水》,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第一题问“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领起全文内容,表达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分析答题思路可知,第一个得分点“领起全文内容”对应题干的“开头”二字,作者既然把三个问句放在开头,那当然是为了领起下文;第二个得分点“表达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对应题干中“三个”这个词,既然是“三个”问句,那这三个问句当然应该是有层层递进、由实到虚的关系;第三个得分点“激发读者的思考”对应的是“问句”,问句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引发思考;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记住答题套路,注意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学生就可以得分。但是,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莫里斯·怀特说“以获利为目的的阅读理解材料以及现行的一些阅读理解测验都倾向于强调各种孤立的基本因素,绝大多数练习都是要求学生孤立的解释词义,或者回答那些只需参看测试的文章中某些单个的词句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日常的真正的语文教学被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无用的。当语文教师试图启发学生自身灵性,引导他们真正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他们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时,学生会认为这些没有价值,认为语文课堂没有“用处”,甚至有学生认为应当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三的应试训练,以保证更好的成绩。
这种试卷形式导致的另一种问题是有些语文教师应试能力发达,教学能力丧失。应试时,教师手握答案,可根据已有答案整理教学思路,教师基本不需要具备文本鉴赏力;而真正审美的、个性的、批判性的教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此时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更何况,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拥有更专业更广博的知识能力。
IBDP的中文考试方式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鉴赏能力,这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说的“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和文章是“怎样”写的,并探讨这样写所达到的效果;因此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这个课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充满了生命力,教师学生一起阅读龚鹏程先生的《文学散步》,《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微型小说技法与鉴赏》以及孙绍振老师的《文学性讲演录》等文论著作;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都可以体现在试卷上,学生可以明显感受自己的进步,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几百字到上千字,从无话可谈到无所不谈,学生可以体会到语文课堂在教什么以及语文课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把国内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合二为一,成为一道文学鉴赏题,是有可行性的。这样一可以弥补现今现代文阅读题的弊端,二可以丰富作文的考察方式。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等等形式,都属于创意型写作,这样的写作可以展示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个性色彩浓厚的文笔,但其弊端也暴露得非常明显,比如宿构抄袭,比如情感贫乏思想浅薄阅读肤浅;而鉴赏式写作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逼迫”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养成文体意识、形成鉴赏能力,才能写出一篇严谨的、丰富的有见解的文章。写作有时候依赖于天赋,可能写作能力并不是能“教”出来的,但是鉴赏能力是可以“教”出来;现代阅读学已经证明多读更有利于写作,所以在教学上强调多读,从而带动写作能力提高,也是一种好方法。
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同样也可以借鉴IBDP卷2出文学理论题的方式,要求学生用高中阶段学过的作品为例,阐述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理解什么是文学,从宏观上提高对文学的认识。
IB中文课程有自己的一套评卷细则,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评述。阅卷组织架构方面,教师需经申请并获批准,才有阅卷资格;一所学校的所有中文试卷都交给同一位阅卷人批改,其优点是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是否有应试痕迹,是否能够激发、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这位阅卷人批改结束后,会有审阅人审阅批改结果,如果第一位阅卷人批改不够准确,后者会加以矫正;最终所有试卷会汇总到出卷官那里,进行最后一次核定。以此为镜,我国高考阅卷也可作适当改革,可以培训一批专业的评卷教师,深刻理解试卷及评分细则;由一组教师专门负责某个地区的语文试卷批改,这组教师应与他们所批改试卷的地区没有利益关系,同时加强监察,及时审核,保证评分的公正公平。
南京师大附中IB第一届学生多数语文基础并不太好,但是经过3年的学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可以在2个小时内写出一篇相当有质量的鉴赏文字。在IB的全球统一考试(性质大致相当于高考)中,28位学生有11位拿到了满分7分,他们的书面考试获得了评卷人的高度赞扬,事实证明只要通过合理的教学,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
总而言之,国内语文高考试卷可以参考IBDP卷1和卷2的出题方式,把写鉴赏文章和回答文学理论相关问题作为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考察方式之一,进一步丰富已有的考试形式;为避免仓促,考试院可提前三年预告,使广大师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相信语文教学的面貌一定会有不小改变。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IBDP中文A1课程标准》,内部刊物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haoyu75@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