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965

[ 朱武兰 文选 ]   

从教材编者意图看教学内容的确定

◇ 朱武兰

   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与设计。这种构想与设计既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又需要立足文本特点,所以对教材编者意图的揣摩和理解,是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教材编者意图往往以很理性的方式渗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的思考和发现。这里笔者欲以《记念刘和珍君》在三种版本教材中的位置为例,略陈管见,以求引发更为深入的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它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如若对此不加分辨,就会曲解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进而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
   一、高中新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内容的确定
   高中新教材指2000年9月开始在全国大范围使用的教材,是根据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供试验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的(以下简称“新教材”)。这套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被安排在第三册的抒情散文单元,该单元是继第一册抒情散文之后的又一散文单元。与其一起组元的文章是《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四篇文章虽然写景、叙事、状物各有侧重,但是情与理都很好地统一到了一起。这种组元方式正反映着这套教材的“新”——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教材编写模式,不再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为线索组织单元,而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如文学鉴赏能力,就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选文尽量做到以类相从,强调对语言文学知识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这种调整,其意图是明显的,希望学生通过某类文本的学习,学到鉴赏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具体到散文单元,就是学到鉴赏散文的方法,该怎样鉴赏呢,课本单元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那么,作为这个单元首开篇目的《记念刘和珍君》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首先,我们需要研究《记念刘和珍君》同其他三篇的不同之处。从抒情和语言两个方面来看,作为杂文的特质政治性和战斗性是渗透于抒情中的,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其次,我们需要研究课后练习,因为课后练习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写者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该文后面共设练习四题:第一题分设两个小问题,前一个要求对全文的七个小节进行合理归并,旨在理清结构,后一个以文中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一些句子为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第二题品味文字的深层意蕴,旨在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第三题要求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旨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第四题是对背诵的要求,旨在品味语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编者是将《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对“三一八”惨案评述的散文。因此,文章反映着怎样的社会历史、又是怎样反映的、为什么要这样反映这三个问题必将成为教学中主要考虑的。结合单元提示中对鉴赏散文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确定出本课的三个教学内容:认识“三一八惨案”;了解各部分的内容,理解中心,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脉络;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感受鲁迅和刘和珍等学生身上体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课标人教版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内容的确定
   课标人教版教材是指这次课程改革中,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在这套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散文单元的首开篇目被安排在必修1第三单元记人叙事散文单元。同“新教材”相比,该篇目在教材中的位置有所变化:由原来的第三册(高二上)调整至必修1(高一上),并作为散文单元的首开篇目;由原来的抒情散文单元调整至记人叙事散文单元,随之其组元也调整为《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种调整,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理念“守正出新”的体现。“守正”者,在选文的组元上继承“尽量做到以类相从”,在选文类型上继续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相结合。“出新”者,文选的分类更加细化,将现当代散文细化为记人叙事散文(必修1)、写景状物散文(必修2)、杂文随笔(必修4);选文类型上,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作用更加明确,讲读篇目更适宜充分解析品读,以便指导学生习得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篇目更适宜自学,便于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地进行阅读。窥一斑而知全,这种“新”正是“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这一教材编写理念最好的注解。这种理念体现在单元的组元上是重视对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反复训练,旨在让学生举三反一,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的反复归拢、提升。
   “举三反一”之旨还体现在单元间的结构安排上。这个单元上承古代叙事散文,下启新闻单元,古代叙事散文所学“提要钩玄”之法在本单元可以继续强化,并随之用于后面的新闻单元的学习。因为记人叙事的散文,在学习中首先要梳理出的是文章叙的什么事(人),新闻的阅读,也要先梳理出报道的是什么事(人),这就需要学会筛选关键语句,以此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这恰是“提要钩玄”之本意——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再有,古代叙事散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截取片段、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等,在本单元的记人叙事散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对刘和珍形象的刻画,就是采用截取片断的方法,重点叙述关于刘和珍的三件事,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借三个片段叙写作为一个进步青年的刘和珍的成长历程,再辅之以细节,反复五次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与段政府、学者文人所言“暴徒”“受人利用”形成鲜明对照,以此凸显人物形象。截取片段、细节描写等手法也是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用以再现新闻事实的描写手法。
   具体到《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同“新教材”不同的是,编者并未将《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对“三一八”惨案评述的散文,而是作为一篇典范的记人叙事散文,并希望学生从《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初步习得阅读记人叙事散文之法。于是,如何依据记人叙事散文的体式特点,教给学生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则成了确定教学内容的主导思想。一般而言,通过叙写一些事情来凸显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是记人散文惯常的写法。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出本课的两个教学内容:刘和珍的形象及意义;作者对人物进行评价时情感的曲折推进。这里,关于刘和珍的形象及意义是《记念刘和珍君》作为记人叙事散文阅读的重点。
   三、课标苏教版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主题单元为教材组元形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之特色,这种教材编排,显然是试图打破人教教材长期以来的以文体特征为语文知识支撑点的结构体例,而代之以立足学生思维力的多元发展,立足于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视角的人文精神熏陶。
   《记念刘和珍君》处于该套教材必修5“直面人生”这一主题。与其一起组元的文章是《报任安书》《渔父》《论厄运》《直面苦难》,四篇时代、国别不同的文章共同构成“直面人生”这一特定的话题单元。“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显然,编者是将《记念刘和珍君》看作关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严肃话题的文章,以此作为“直面人生”的阅读材料,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大问题,在思考中让自己的意志变得坚强,让自己的生命充满力量。
   “苏教版”教材不仅按照专题组元,一个专题又分成不同的板块,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还需要把握课文与主题、板块的关系。“直面人生”这一主题分为“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 三个板块,《记念刘和珍君》被安排在第二个板块中,这就需要在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问题探讨的基础上,阅读鲁迅笔下“三一八惨案”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尤其是刘和珍是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真的猛士”及其“对立面”和“对照面”主要指什么;鲁迅对于三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探究刘和珍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由此看来,虽然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立的价值指向,但当其以“课文”身份跻身语文教材的时候,价值指向就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当其处在不同的组元方式中,其价值指向还是会产生极大的差异的。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30046)
  兰州市北滨河东路364号
  电子邮箱:lzzwl70@126.com
  电话:13119301252
  QQ:39667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