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很多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流于形式,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形成的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制定目标要精益求精,争取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字】有效 明确 人性 整合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能让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能有效克服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
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此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作陈述。
一、目标要明确化
教师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把三位目标设定得很具体明晰,上课时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呈现,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不清除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云里雾里的,教学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后,还要把它明确地呈现出来,以防止教学目标的流产。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板书或口述把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表达方上要有启发性和鼓动性,避免用“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生硬的话语。比如我们在学《山居秋暝》的时候,可以说“我们今天学习《山居秋暝》,同学们想知道作者在这首诗歌歌里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开始学习。
2、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呈现,如“刚才我们解决了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
3、在课堂结束时明确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加以点拨,并通过作业检测目标,强化认知。
此外,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诸如 “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这个“认识”包含的东西实在多如牛毛,究竟是语言特色还是艺术手法抑或思想情感、主题宗旨。而且,由于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系统认知,他们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支离破碎,也许一个都不是教师预设的目标,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尽量把教学目标精细化、明确化,力争做到“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
二、目标要人性化
教师在备课时,都能把文本吃得很透,认定这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实际上这些目标往往是以教师自身为出发点,是“我们要教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颠倒了学习的主体,把教学变成“填鸭”行为,强制喂食,机械灌输。一方面是学生懂了的或一看就懂的知识,教师还在反复讲,会让学生生厌;一方面是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却有疑难的,又没有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吃不饱。其后果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探求欲。所以,从学情出发,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
实际上,学生面临文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读不懂,二是不喜欢。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解读文本,弄清写了什么,比如《绝地之音》、《想念地坛》这类深奥的文本。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学目标就应设为鉴赏评价,让学生探索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领会作者高尚的精神情怀,争取由索然无味变为回味无穷。只有把课堂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抛弃废话、套话,语文课才能有生命力。
总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应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指导思想,多反问“学生究竟要学什么”,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驱动力。
三、目标要优选化
一篇文本,可教学的内容很多,比如一首诗歌,可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主题、手法、情感等,但如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起抓”,一方面会使目标零碎,不利于突出重难点;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
这个毛病在我以前的教学中经常会犯,贪多求全,唯恐遗漏一点,好像都讲到了才放心,后来在同事们的指导下,我渐渐意识到自己设定的地毯式教学目标是多么不科学,与其平均用力,不如响鼓重槌,选取文本最精彩的一点,然后不遗余力地把它讲清、讲细、讲透。哪怕一课一得,也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推敲编者的意图,多研究文本体例,要因文制宜,大胆取舍。比如《晚秋初冬》这篇日本散文,就可以文本的片段式结构为抓手,探讨此文在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上的特点,这样既简单易行,又重点突出。
四、目标要规则化
苏教版语文在编排上按专题分类,每篇文本都不是独立的,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专题意识,除了关注该文本的特点外,还要考虑该文本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价值,琢磨前后专题的联系,进行适当整合,避免重复和零散。比如在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个专题时,每首词要有单个的教学目标,如《定风波》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词人如何把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统一起来的,《江城子》则是理清时间线索和情感脉络。那么整个专题的目标呢?则应定为探讨东坡词“新”在何处。
此外,就单篇文本而言,各个知识点之间也要体现一定的顺序。比如分析一篇小说,如果我们一来就探讨小说的主题,学生的认识要么不全面,要么不深刻。教师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都是空中楼阁。因为,学生连这篇小说里的人物、环境、情节这些基本要素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又如何来深入思考主题呢?还有些文本,学生初中时就学过,比如《老王》《破阵子·春景》,高中再学,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就不要平面拓展,而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深度。如果象王荣生老师提到的学生在学习时“学和不学一个样,学了还不如不学,小学、中学学的一个样”,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还有什么吸引力?
所以,无论是专题还是单篇,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讲求全局性、层进性。应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
五、目标要学科化
新课改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我认为,语文课应以知识技能目标为重。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解释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那么,“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读懂文本,进行一定层次的鉴赏探究,并且能用得体、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人际交往。
我们来观察一下语文课堂,或者与其他课堂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似乎是知识面涉及最广泛的课堂,教师组织的非语文活动往往多于语文活动。稍不注意,就把语文课上政治历史课,上成思想文化课。虽然“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就是文化的存在,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但我认为,如果把语文课泛化成人文课,势必会淡化语文的学科特性,减弱语文的工具性。到头来,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例如,教学《项羽本纪》不以文言为根本,而去探讨这个“西楚霸王”成败的原因。教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从论说的角度去研讨,而把它变成一堂中西文化的交流展示课。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是少之又少。
所以,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多注重文本的原生价值,扎实文本自身承载的语言文字根基。
六、目标要个性化
这些年,我们都在感慨语文教师的地位每况愈下,表面上我们旁征博引,文史哲兼通,实际上却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没有地位可言。细细想想,这是不是与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呢?
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很显然,这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创新独到的见解。语文课堂不是工厂,不是生产流水线;教师不是工人,不是机械操作工。首先,我们不能迷信和盲从教参及网络,死搬硬套,而是要独立思考,否则,我们就是一支传话筒。其次,要综合考虑教情和学情,优化构建教学目标,精益求精。再次,在不脱离和违背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有高境界的追求,不能满足大众化和普遍化,要多凸显“我”的个性,融会“我”的认知。
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气质,才能把自己锤炼成一个专家,而不是一个杂家,语文课堂才会洋溢激情,教学目标才会切实有效。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教师要勤思考,多筛选,优整合,力争把教学目标设定得科学合理,以促进教学活动的优效开展。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11200)
电话:13851835938
ifnextlif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