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生存选择”这一板块里收录了《报任安书》和《楚辞·渔父》两篇文章。编者试图借助司马迁和屈原两个人物形象来阐明“以生践志”和“以死明志”这两种中华民族伟大的生死观。《楚辞·渔父》一课教学中我在明确了屈原这个坚持理想、舍生取义的强者形象后,学生对文中反复出现的渔父形象产生了兴趣:一个普普通通的渔夫?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抑或仅仅是屈原心中另一个“我”?……面对种种疑问,我们通过查资料后首先发现对于此文的作者众说纷纭:东汉《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说:“《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①;当代文学家郭沫若则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②针对《渔父》作者的不同观点,我们对渔父形象大致提出如下几种设想:
一、 如果此文为屈原本人所作,渔父则可能是屈原心中另一个“我”。
《渔父》中的渔父可能是屈原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理想遇挫后,他内心存在着矛盾的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著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在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对于这两种声音,作者以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我们如果这样来理解这篇作品,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此外,《渔父》完全可以和《离骚》《卜居》对照来读。例如:《离骚》③的第二部分用回车复路的情节(原文:“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译文:“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以表现诗人退隐自全的意识;用女媭劝告的情节(原文:“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译文:“世人都在互相吹捧结党营私,你为什么连我的话半句都不愿听?”)以表现诗人随俗沉浮的考虑。以上内容就表现出屈原思想上曾有过的动摇和矛盾。此处《渔父》正是用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自设问答的方式,集中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矛盾的状态。但是最后他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是自沉汨罗,以此表明对于自己理想的珍爱,对于自己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著!
二、如果此文为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所写,则可能分为三种情况分析。
1. 景仰屈原的为人,而将渔父作为屈原的反面陪衬,一个世俗普通的渔夫。
渔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打渔的,有那么一点知识文化,在凡夫俗子的眼里,腐朽糜烂的生活是种享受。他就劝屈原不要太过认真,有享受时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文中两处渔父的语言得到验证。
一处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此句译为“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著,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从以上加点的字词我们可以发现渔父对“圣人”的理解,对屈原“浑水摸鱼”的建议,对屈原行为的比较对象“众人”,层次、境界都不算高。
二处是渔父在离开屈原时唱了这么一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根据史料记载这是一首流传很久的楚地民歌(《孟子·离娄》篇中称之为《孺子歌》②,此处很符合渔父打渔的身份。
由此可见,文本叙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偏向于屈原的。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以一个世俗普通的渔父形象来彰显(反面陪衬)屈原崇高的人生理想。正如宋朝洪兴祖在其《楚辞补注》中所说的“假借问答以寄意耳”。
2. 秦汉时代,两种典型人格的“平等对话”中,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
《渔父》一文不妨看成后人结合秦汉时代思想现状,编造出的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借助虚构的人物、场景表现两种典型人格的“对话”。文章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父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此文通过对比把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格比照、衬托得十分鲜明清晰。从这一点上,我们说,渔父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文章结尾写到听了屈原的回答,渔父“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充分体现出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它与屈原主张并身体力行的积极用世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而且,正如上文已经提到过的,由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所构成的寓言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相对立的,是各自说各自的道:渔父没有能够说服屈原与世推移,屈原最终自投汨罗江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 否定屈原的投江,而将渔父作为正面形象,一位顺应时代的智者。
在先秦时就已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因此面对屈原毅然赴死的做法,前人非议颇多。如:班固谓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刘勰谓依彭咸之遗则者,狷狭之志也。扬雄谓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④同样,河北大学教授熊任望在其《楚辞探综》⑤中也对此提出相同看法。他分析道:“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是一种轻蔑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所唱《沧浪歌》,以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否定屈原的坚贞自守。作品写渔父歌唱而去,不理屈原,其倾向已经够鲜明的了,末了又赘上一句:“遂去,不复与言。”从修辞上看,这是完全不必要的重复,把很“美”的结尾给破坏了。其实,这里正体现出作者的用心,以强调不屑与屈原继续交谈,来加深对渔父的刻画和肯定。
参考文献:
①洪兴祖著《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马积高、黄均著《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黄寿祺、梅桐生著《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历代诗话论作家(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熊任望著《楚辞探综》,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