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29

  

有一种美叫“缺憾”

◇ 陈 瑛

  多年来,“完美”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一种境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语文课堂追求的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在教学过程中,开头的斟字酌句、中间的处心积虑、结尾的精雕细琢,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精致、一种无可挑剔。这难道就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佳境吗?在教学了《方山子传》后,我对语文课堂的完美与缺憾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做一总结,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方山子传》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官在黄州时写的一篇纪传体散文。现入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但我觉得它像一座桥梁,衔接了苏轼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从当初的积极入世到顿生退隐遁世之情),对学生经常问到的“为什么那位曾经写下《教战守策》《留侯论》的意气书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大儒到黄州后发出的是‘人生如梦’‘羽化而登仙’的慨叹”有了较好的诠释。所以,我将它选入课内教读,希望学生在高三阶段的文言阅读和复习中对苏轼及其作品有一个较完整的梳理和认识。
  在教学目标上,我紧紧围绕“文字”“文章”“文学”三个关键词,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 鉴赏学习文章“随物赋形”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3. 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深层理解苏轼借方山子之“异”自悲不遇的真实情感。在教学过程的设置上,也与之相匹配地安排了“其人(惊为异人)”“其法(随物赋形)”“其缘(自悲不遇)”三个环节的教学。课堂教学完成后,各个环节都严丝合缝、顺利到位。听课组的专家、特级教师、徐州市一中校长王志勇老师在听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建议时他提到:“也许在教学中留点不完美,更能提升教者的教育智慧与个性。”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回顾课堂教学,积极反思,觉得以下几方面的确可以成为“留点不完美”的突破口。
  一、 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详尽周密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预设就是教师心中完美的蓝图。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视野和高度,用动态、变化的、生成的而非静态、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的需求即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让学生这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感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他们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发表的见解、产生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将成为教学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方山子传》的过程中,我为加深学生对文章“随物赋形”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的理解,创设情境,安排了一段比较阅读。将自己按照传统人物传记写法、以时间为序撰写的《方山子传》与苏轼的原文对比。此处预设了学生的对比默读和讨论。但因为时间关系,为了准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在实际操作时,讨论的时间并不很充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在匆忙讨论后就直接表述了,效果可想而知。课后学生向我提意见:“老师,讨论的时间太紧张了!”“老师,我还没想好呢,怎么可能有精彩的见解?”教学的墨守成规直接导致了课堂探究环节的欠缺,甚至丧失。聪明的教者此时应该还学生以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时间和空间。也许它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偏离了预设,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正是因它的“缺憾”,才更显出生成的动态之美来。因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纯粹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是一段师生“原生态”的生活情景,学生在这其中体验的感受和提升的能力才是最应珍视的教学收获。那种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完美型”教学,也许正映衬出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迷失和犹豫不定。
  二、 教学收获的“多得”与“一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课堂设计的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公开课时更是惟恐遗漏,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为这才叫“完美”。殊不知这种浮光掠影的教学做过了头,往往把简明的内容教得复杂,把简捷的过程搞得拖沓,把简单的课堂弄得花哨。到头来,教师受苦,学生受累,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也逐渐消解。与其如此,还不如一课确定一个教学的重点,要讲就讲深入,要讨论就讨论个透彻。每堂课至少使学生有一点所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只是个例子。”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变化,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种抛弃“完美”的“缺憾”,不也是走出眼花缭乱的绚丽后呈现的简约之美吗?
  我在《方山子传》的教案设计之初,也着力兼顾到文言知识的积累、文章行文特色、文章写作缘由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框架清晰,教学过程均衡用力,给人留下了有条不紊的印象。如此,美则美矣,但如果能就其一点,重点突破,以一点带全面地学习,大概更能彰显教学的灵动和执教者的个性。例如,抓住全文“随物赋形”的行文特点,除了与教师自己撰写的改文相比较外,还可以拿苏轼为自己以前一位不苟言笑的上司、也是方山子的父亲陈公弼所作的《陈公弼传》与课文相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不但了解“随物赋形”的特色,更深入理解了作者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写法,既是苏轼本人洒脱不羁、富于创造精神的文学个性决定的,也是与传主飘逸归隐的人生经历相协调的。然后,再进一步展开对传主个性等重要内容的探讨。这样可以更自然随性,而行文特色的探究也更从容不迫、深入细致。如此设计,丧失的是四平八稳、稳妥平衡之美,获得的是游刃有余、灵活生动之韵。
  三、 教学问题的“堂堂清”与“常常思”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这是在倡导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学生把课内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自动性,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的是“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和创造常常避而不谈。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
  其实,我执教的《方山子传》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课前,我请学生在预习时质疑。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很多颇具个性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得选择了其中部分问题尽量多地在课堂解决,其他问题就搁置不理了。这样,一方面课堂容量太大,而导致重点问题无法深入,另一方面也让一些问题“无疾而终”了。因为照我当时的理解,好像课堂就应当是给疑难画句号的地方。其实,此时,我应该将部分有能力解决的疑难(如搜索背景资料,学生是可以理解苏轼写作此文的缘由是“自悲不遇”)留到课外解决,以拓展课内重点问题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课堂中提示和指导学生将预习中未解决的疑惑,利用业余时间,或查找资料,或相互交流,或咨询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找寻到答案。而这一交流碰撞、信息筛选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社会实践、口语表达和自主探究等诸多能力。这样,课堂就只是疑惑的逗号,课堂教学就呈现出更开放的特性。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引导学生经常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用行动践行着“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教学,牺牲了课堂的所谓尽善尽美,却成就了大语文和谐生态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课堂的艺术之美不见得就指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见得就只与完美划等号,它的生成美、变化美、动态美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五彩斑斓。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倾斜的比萨塔,虽然不完美,但都别具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内涵与价值。让我们呼唤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追求实效。它无须淡妆浓抹,无须皆大欢喜。它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真实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所谓的“缺憾”中进行思维的交锋和情感的互动,从而尽情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的别样风采吗?
  
  参考文献:
  ①肖川主编《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②唐其汪著《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得》,《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第10期
  ③崔益林著《走出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误区》,《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6期
  ④祁淑美著《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吉林教育》2009年第10期
  
  (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0)

有一种美叫“缺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