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15

[ 韩其峰 文选 ]   

课内外勾连,读写练结合

◇ 韩其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专题主题是“珍爱生命”,共有《我与地坛》等四篇课文,分“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小板块,配套读本用“热爱生命”和“永远的光明”两个板块与之对应。
  本专题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可挖掘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课时有限,必然要做出取舍。
  首先我将第二篇与第三篇对调,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我与地坛》进行组合教学。在上这两课之前,我要求所有学生将课本读本贯通,通读《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读本选文《光明和声音》,并请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索新任残联主席张海迪自强不息的事迹。
  教《我与地坛》时,我以学生精读点评为主,目标放大到读本部分。学生能读懂“活”是不容易的,但不求“死”,因为你不求它也会来。学生能明白孩子身上的痛在父母那里会加倍,要及时向父母表达爱与感恩。也有学生会思考人要想好好活着,就得保持适度的欲望。
  我教给学生我自己的思考成果:我自己也是个老病号,我用“平常心对无常相”作为自己的开机问候语,也作为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生命长短各异,机会从来有偏有向,不要羡慕乃至妒忌,世界对于生命而言,公平从来没有。把活着的每一天活好,当死神召唤时才从容离去,绝不自裁!
  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没把重点放在三天日程安排的原因探讨上,而是放在头尾内容的解读上,开头部分海伦·凯勒提醒我们应该“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因为这样才会珍惜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拥有。在第四节,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她在春天的树林单凭手就发现了如此多的美丽,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末尾部分作者再次忠告我们要善待我们的感官,及时利用我们的感官。
  我的思考成果:没有视觉的世界尚且可以如此美丽,我们是不是浪费太多?对知识的追求、对品格的完善永无止境,仔细“触摸”世界,关心底层,不回避!
  前两课小结,学生汇报上网查询新任残联主席张海迪事迹的结果,我请学生再举几个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学生举杨光、《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牵手》搭档马丽和翟孝伟、残奥会开幕式上北川女孩李月等等。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缺的生命仍可迸发激情,我们健全人应该如何面对并不完全令人满意的人间万象?万一我们遭遇不幸或致病致残了怎么办?学生回答:残缺的生命也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我们不服输,不抱怨。残破的家庭也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问:万一我们努力了仍然不优秀呢?生答:无怨无悔!
  修改作文《校园的深秋》,本是为配合第一册第四专题而作,在写完之后恰逢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来我校讲学,学生刚学完这两课,于是让学生彼此借鉴,再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凝视”(曹教授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的方法,关注细节,重新观察之后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突出“写”,请学生把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艰难爬上梯子画叶子的细节描绘出来,培养其合理想象的能力。当然,如果有条件,这一课有“演”的方式呈现也是很好的。
  我的思考成果:琼珊给我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能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多着呢,她不该自寻烦恼,不该跟一片叶子较劲。如果不是有个勇于自我牺牲的老贝尔曼,那她岂不死定了?老贝尔曼给我的启示是,牺牲是万不得已时的选择,要有价值!
  我教《鸟啼》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死亡的压抑,读出新生的冲动。我的思考成果:死亡是生命的归宿,向所有非主动的死亡默哀,然后忘却。或远或近,身边总有悲剧发生,一些年轻的生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强行凋谢,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动,但我们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要学会“向死而生”!
  小结这两课,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联系整个专题,也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题的理解、防止有人因学习压力长期过大而走极端,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庆幸有我》,意为“我庆幸,因为这个世界有个我”。我把曹教授的话引申为“未经思考的世界也是毫无意义的”,其实同学们值得庆幸的实在太多,庆幸生命来之不易,庆幸拥有太多,庆幸生逢和平之世,庆幸四肢具全五官齐备,庆幸之余还生出对生命的珍爱之心,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社会的回报之心。当然学生当中也有家庭不幸的,也有自身有点缺陷的,他们也应该从史铁生、海伦·凯勒、弥尔顿、陈寅恪、邰丽华等无数身残志坚者身上汲取力量,笑对生活。
  在教学这一专题时,我将课本、读本与社会生活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很浓重的现实氛围中品读感悟,并与学生分享我的解读心得,凸显教师的个性。我让学生反复读书,写作文改作文,上网查资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强调自主意识的培养。我认为我这种做法是有益的探索,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不仅适用于本专题的学习,也适用于其他专题、其他版本教材的学习,所以整理出来,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江苏省泗洪中学;223900)

课内外勾连,读写练结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