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
《雷雨》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学生从个性化的语言中体悟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前已让学生去看整部《雷雨》,且又看了视频,相信学生在品味语言时会有精彩的表现。
上课伊始,学生A便举了课文第24至25页的句子: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不,不。谢谢你。
生A:我觉得这里的“谢谢你”,真实地写出了周朴园当时的心理,他害怕,他心虚,他要为自己找个台阶下。这声“谢谢你”,可能使周朴园舒缓了一口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因为很多时候,人在自己身处尴尬之境时,往往习惯用礼貌语来掩饰,尤其是像周朴园这样的伪君子。
生A刚坐下,生B马上站了起来:老师,我在我姐的语文书上看到的不是这样的,而是: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师:哦。你觉得周朴园的哪种说法更恰当?
生B:我认为后者更好,其增加了舞台说明“连忙”,对周朴园进行行为描写,让读者深刻了解到周朴园对于见鲁侍萍是极为反感的。“不,不,不用”更是把周朴园那种急切躲避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更显得周朴园的无情与冷酷,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师:的确,此处的动作提示(连忙)与其后的对话内容(不,不,不用)有着内在的心理连贯性,它赋予对话以更大的心灵深度,因而周朴园的语言给予对方以更有力的影响。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C:我补充一点。我从舞台说明“连忙”里读出了周朴园内心的极度恐慌,说明他非常害怕见到鲁侍萍。两个连续的“不”及一个“不用”更突出了周朴园的这种紧张心理。他紧张什么?他担心活着的侍萍会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生D:我再补充一点。周朴园一旦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有可能会昭然于天下,他自然会条件反射似的说“不,不,不用”。他原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种种罪恶无人知道,俨然做着怀旧的多情人、权威的封建家长、体面的资本家。可是听说侍萍还活着,这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所以,后一种版本教材上的说法,彻底暴露了周朴园的伪善嘴脸。
生E:我也认为后一种版本教材上的较好。在当时社会,周朴园是周家大少爷,而鲁侍萍只是一个下人,周朴园对鲁侍萍说“谢谢”,是不切实际的,与当时的社会习气不符。而这个下人对侍萍的事情这么了解,这不禁让周朴园有些紧张,让他喘不过气,于是他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生F:我很认同D的看法。周朴园是新兴资本家,是社会上的大人物,有可能为了在下人面前装矜持而说“谢谢”,但此时周朴园发现眼前这名女工知道这么多事情,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而这些事关乎他的声誉,他自然紧张得大汗涔涔,怎么可能再装矜持呢?
生G:就是嘛。周朴园极为注重自己的地位、声望,为之可以置一切于不顾。这种人是没有感情的,看到的只是自身的利益。而眼前的这个下人居然知道那么多有关侍萍的事,他只怕避之而不及,说“谢谢”这可能吗?再说,周朴园通常情况下都是非常严肃,待人冷冰冰的,连他的儿子都怕他。可见他绝对不可能会对一个下人说“谢谢”。
生H:我反对。(H急急的样子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周是新兴资本家,可他是一位有封建专制思想,也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对一个下人说“谢谢”不正说明他的涵养吗?“周朴园也是个人,不能说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这是作者曹禺先生说的。他想了解曾经爱过的人的情况,感谢对方的告知,作为一个人,不很正常吗?
生I:是呀。在否认的话之后,又因为别人告诉他侍萍的情况而感谢她,我觉得更能体现出周朴园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的一面。说了“谢谢”说明他在这种时刻还是顾及身份与声誉。
生J:我们不妨联系前面的内容看,刚才仿佛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可一听说侍萍还活着,他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坚决地加以制止(不,不,不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侍萍活着这一事实本身潜伏着暴露他的罪恶历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益的分量。这才是周朴园。
学生频频点头。
生K:运用“连忙”作为舞台说明的确好,它体现的是周朴园对于要见侍萍这件事的强烈的抗拒心理。他以为侍萍已死,便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得知侍萍还活着时,他便连连否定,惟恐给自己带来不利。他发自内心地不想见到侍萍,才会这么惊慌,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层的、有教养的人该有的礼貌。他宁愿活在想象中,对着死去的侍萍忏悔、怀念,也不愿面对现实活着的“证据”。因此,我认为后一版本的说法正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
生L:我觉得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是可以理解的。你瞧,他所做的一切:多次向人询问,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 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旧习惯;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旧衬衣; 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 穿以前的旧雨衣; 柜上放侍萍的相片等等。如果他的怀念是虚假的,那什么又是真的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他毕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因此,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他才会脱口而出:不,不,不用。
L有理有据的发言,引来阵阵掌声。其他学生依然不甘落后。
生M:我赞同。他对侍萍的怀念,就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经过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曾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的生涯中多少留下了些美好的回忆。他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以显示他的多情、高贵。何乐而不为?
师: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他怀念侍萍的一些举动,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也多少反映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一种对于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自责的情绪。
生N:可是毕竟周朴园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他年轻时的恋人,是那个贤慧规矩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觉得他的怀念是虚伪的。所以当问及他是否想见侍萍时,他一再否认。这不更多地表现了他的自私与虚伪吗?
生O:在我看来,周朴园说她贤慧规矩,并非真心真意的赞语,他是想借前面的好话,来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就如此处的“谢谢你”,并非真心感谢,而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这正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生P:我想,在此处对话时,侍萍还没有透露她的真实身份,所以周朴园在面对这个下人的时候,一定要显出一位主人的风范礼仪,如果在这样的人面前失礼的话,一定会很丢面子,所以“谢谢你”更能突出周的虚伪与做作。
生Q:相比之下我认为后一版本的更好。当侍萍问周朴园想不想见她一面时,周朴园几乎是脱口而出说“不,不,不用”。这样的行为言语更能体现出周内心的虚伪与不安,和他人性的不光辉。毫不犹豫地说“不用”,说明他本身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生R:其实,周朴园对侍萍也并不是毫无情义的。你们看后面的内容:他先是准备给侍萍一笔钱养老;这一行动被侍萍义正辞严地否定后,他又主动地签好“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侍萍;当支票也被侍萍“固执地”撕掉以后,他还是预备背地里给侍萍邮寄“两万块钱”。他的这些行动虽然也暴露了他“金钱万能”、妄图以金钱息事宁人的卑鄙灵魂,但其间又何尝没有弥补一下他过去的罪过的因素在内呢?最后,当侍萍又一次出现在周家时,周朴园果断地要萍儿承认她是生母,难道他不考虑这将会给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带来多大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R很喜欢看书,他的发言常常博得同学们的喝彩。
师:不管是哪种版本,同学们都能紧贴原文加以解读,读出了周朴园的形象,值得肯定。其实,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不想见侍萍和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的自私、虚伪、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正如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的“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
虽然这堂课预设的目标没有达到,但我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感受到了学生与学生、文本、文本中的人物之间灵魂的对白。
(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