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13

[ 许锡太 文选 ]   

解读原型意象: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切入点

◇ 许锡太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阅读鉴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简要评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的表述,也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中考、高考试卷中,古诗文鉴赏试题成了常见题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是个难点,难就难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众所周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是诗歌鉴赏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领悟诗的真意?有人说,“诗无达诂”。诚然,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同一首诗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诗歌艺术的多义性和朦胧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理解诗意的绝对模式;然而,教学论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却应当是有定数的。因为诗歌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歌是一种较切近诗歌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
  要从意象入手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我们就不应该忽视解读“原型意象”。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原型意象”的涵义。
  “原型”一词起源于文学人类学,意谓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或人物等等。①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系,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②简言之,“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③。这样看来,原型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之所以说它是原型,主要是因为它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正是这种不断的创新和演变,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由此看来,对原型意象的考察,可以使我们较真切地理解这一“作品链”中的古代诗歌,因此解读原型意向应作为我们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不应忽视的切入点。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们不妨从中选出两个原型意象为例作一解读,借以体会这种做法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 黄昏意象:离别怀思
  
  在古代诗歌中,“黄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黄昏”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应该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
  我们来看《君子于役》中的“黄昏”意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思妇诗,写君子久役不归,黄昏时分,越发使她愁思难耐。诗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经原始》云:“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诗以黄昏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思妇的愁绪,对后人影响很大。许瑶光《雪门诗钞·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亦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屈原《离骚》)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古诗《凛凛岁云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杂诗》之一)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之十)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
  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在上述诗句中,“暮”“晚”“夕阳”“暝色”等本为日落时分,即黄昏,以黄昏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具有语义约定与相似的意象链条。这些原型意象下心理蕴含是非常丰富的,能够唤起我们心理上的相似体验。黄昏是一天中由白昼转入黑夜的转折点,这决定了它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情调与哲理意味的时刻。如果说光明意味着、启示着生,那么黑暗就意味着、启示着死,而黄昏则正好象征着由生入死的关键时刻。因而“黄昏”便由“日夕当归”演变成了表现留恋生命、感叹生命短暂等心理与情绪内涵的最佳自然意象。此外,黄昏除了具体指一天的日落外,还有较为抽象的“迟”“晚”之意,由此引出了“岁暮”意象。“岁暮”是“日暮”的延展,一日中的晨、午、暮、夜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无论在气候特征还是在生命寓意、心理蕴含上都极为相似,具有同形对应性。因此,“岁暮”意象就常常与悲秋意象联系在一起。
  谈到这里,我们还要提及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过去,论者多津津乐道于前三句鼎足对:对偶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九种景物并置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这一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写景与抒情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是给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涂上了一层夕阳的色彩,使之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之中。“夕阳西下”不仅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 柳树意象:惜别怀远
  
  “杨柳”入诗,也滥觞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渐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与赠柳,始于汉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辅皇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亲朋好友远行离别之际,折柳相赠以寄情怀,其寓意颇深:一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二则柳条纤柔轻曼,象征情意绵绵;三则柳树易活速生,以此祝远行者随遇而安,事业发达。当时民间已有《折杨柳》的笛曲,所奏离情别绪,哀婉动人。后人遂将“折柳”引申为“惜别怀远”之意。
  南朝梁代萧绎有首诗名曰《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把游子思念故乡的情绪表达得真挚动人,诗中的“杨柳”饱含着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乐府《鼓吹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惜别怀远的名篇。
  再看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纷披,春意撩人,远行的一步三回头,伫望的早已哭成了泪人,青青“杨柳”,亦含别情,中国古人的诗意就在这伤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开。
  至唐,“杨柳”这一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已形成明确的“惜别怀远”的原型意象。“折柳赠别”已成习俗,骚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诗入画,即使在无“柳”可“折”的时候,亦引而入诗,来渲染离愁别绪。如王维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新”三字,不仅写出了路边杨柳的碧绿如洗,更为三、四句蓄势,营造出别离的氛围。再如王维的另一首诗《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客行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写渡头杨柳,是为了渲染离别的气氛。再看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那漫天的飞絮,恰是离人的无限愁思。托名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一抹柳色,增添了离人的多少忧伤!唐代有关折柳赠柳的乐曲也很多,如《折杨柳行》《杨柳枝词》《折杨柳歌词》等等,足见在唐代折柳、赠柳之风之盛,当时用“折柳”以寄离别愁思已成为大众行为。
  至宋,“柳”的意象继续延展。有些诗歌中虽是对实景“柳树”的描写,实则渲染离别的氛围。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没有真正去“折柳”,但“柳”一旦入诗,便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离愁!
  直到现在,“折柳赠别”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鲁迅先生在一首赠别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诗里就有“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的句子。
  此外,古代诗歌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原型意象需要我们认真解读。如:菊花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杜鹃为凄怨哀伤的象征,乌鸦则是衰败荒凉之兆,等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古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意象链条。透视某一原型意向,我们可以理解由这一原型意向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从原型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歌是一种较为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若把握住了原型意向,也就为把握古代诗歌的本真意义铺平了道路。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古代诗歌的原型意象认真解读,有所积累,活学活用,从而使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走向科学化而非自由化。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著《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童庆炳、程正民著《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徐州市沛县郝寨中学;221617)

解读原型意象: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切入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