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16

[ 刁春萍 文选 ]   

我们的经典 我们的阅读

◇ 刁春萍

  我们的经典我们的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启发、引导、示范至关重要。
  不妨拷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曾有这样的悲哀:期望学生丰富,自己却贫乏?期望学生感动,自己却漠然?自己不阅读名著,却能给学生解读名著?自己在丢弃阅读、丧失思想、悟性退化的情况下想去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这是现实,也是一个令我们语文教师倍感尴尬的讽刺。“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于漪语),鉴于此,提高教师阅读鉴赏水平是当务之急,那么提高教师阅读鉴赏水平根本途径在哪里?
  (一) 本源复归——积累厚实底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们要如饥似渴地阅读,去研读文学作品,关注文化现象,学习教育理论。叶圣陶、吕叔湘曾指出过一种现象,即绝大多数人语文程度的提高都自感是得益于看课外书①。
  再读老子的《道德经》后,对《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不抵抗策略”的正确解读我这样处理,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研读《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写感悟。学生的感悟的关键词:谦卑、内敛、灵活、博大、无私、无我、坚忍、不平则鸣、透明。课上模拟再现1963年美国黑人悲惨处境及斗争情况后再细细品味水的品性,学生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非暴力”不抵抗主义的6个基本原则:
  1. 它并非消极,而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说是强者的手段;
  2. 它不寻求打败或羞辱对手,而是要赢得他的友谊和理解;
  3. 它抵抗的目标是指向邪恶本身而非在行这些恶的人;
  4. 非暴力反抗者愿意接受痛苦而不报复,接受对方打击而不还击;
  5. 非暴力反抗者不仅避免外在的物质暴力,也避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不是恨,而是爱对方。这里的爱不是爱欲,也不是友谊,而是指一种冷静、理解、善意、寻求保存和创造共同体的爱;
  6. 非暴力反抗者深信世界是站在正义一边的,深信未来。
  再拓展电影《马尔克姆·X》中马尔克姆·X这一美国黑人领袖的暴力斗争主张,介绍张承志在他的文章《真正的人是X》中把马尔克姆·X的暴力斗争主张等于做人的自尊、血性的观点给学生展开讨论, 再引老子的主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学生领悟到了马丁·路德·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样的道德精神形象,感受到了上善若水、道德自强的力量。
  执教《辛德勒名单》,在学生看影片后组织经典电影回眸,讨论“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救’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借助《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的悟读,对影片及文本进行深度解读:①人性中善与恶始终是对立的。②恶的力量催生了善的力量生长:正是纳粹的暴行唤起了辛德勒的人性。③善的力量催生了善的力量生长:是辛德勒身边的犹太人善行、犹太人对辛德勒感恩之心改变了辛德勒。师生在跨越时空通过与贤者、智者的对话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境界。
  《文心雕龙·知音》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美”的感悟、积累越多,“美”的“内存”越丰富,就越能够感悟到读物的秘妙,文本解读能力就越高,思维的张力就越大,就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越能策动学生去阅读、去积累。
  (二) 入的亲切——孕育独特体验与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而所有对话之先是教师要独立解读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谈到读书出入法: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入书即阅读主体尽最大可能去揣摩创作主体(作者)的原初旨义,以求对文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全面把握,入深见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先期阅读要静下心来,真诚地用陌生的眼光面对文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感知力,细细地老老实实地阅读原文,和文本作者对话,和自己对话。此时一定要把教参、各种网络评论文字及教学设计统统丢开,力求读出新鲜,读出文本美在何处,更要读出个性。非如此,重复他人言说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最终会丧失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自我话语权。在此基础上再和课文编者对话,和学情对话,和专家读者对话。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长期坚持以学生个性点评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教学老问题是教师讲解分析,串讲串问,肢解文本,横插在文本与学生中间。新问题是师生、生生对话过多。凡此种种,剥夺或占据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权力和时间,以致阅读教学长期“高耗低效”。
  个性点评即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发现“美”在此处的窗口,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过程中一个个体经验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后的“得他滋味”(朱熹语)表达的平台,给学生一个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互相交汇互相碰撞的生命场,给教师一个在学生思维空间游走,穿针引线、导读与点拨的契机。
  执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我先初读作品,感悟中世纪公刑的残酷、中世纪看客的愚昧无知麻木、克洛德的道貌岸然和爱斯梅拉达人性的本色善良,然后再读作品,进行多重对话:
  和文本作者、和教师自我对话:浪漫主义大师雨果通过“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使美与丑在对立后又达到了统一。
  和专家读者对话:雨果对伽西莫多的眼睛刻画十分传神。
  和课文编者对话:本课属第二模块: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课前提示:美与丑的看台,即一滴眼泪看人性美与丑;整理设计教学思路:《只眼看美丑》,抓住“眼睛”这一关键引导学生点评。
  和学情对话:学生阅读的盲点在哪里?动情点又在哪里?对话怎样走向深入?再次彻底抛开一切研读文本,发现中世纪公刑的残酷,中世纪看客的愚昧、无知、麻木是否伤害了伽西莫多,既是学生阅读的盲点也可能是动情点,那么这种伤害是肉体还是精神?深度解读的契机应该在学生个性点评时!
  课堂上当学生点评伽西莫多为什么“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和“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时”,是因为中世纪看客的愚昧、无知、麻木伤害了伽西莫多,是伽西莫多看到克洛德来了独眼里闪闪发亮。相机质疑展开讨论,学生发现在中世纪公刑的残酷,中世纪看客的愚昧无知麻木仅仅在肉体上伤害了伽西莫多!一个个细节被发现,看客在伽西莫多眼里是“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是克洛德在精神上伤害了不幸的他!原来作者不动声色地让丑丑到极点,再让爱斯梅拉达人性的本色善良美得眩目,目的是使人性美焕发出极大的召唤力量:感动芸芸众生!那一刻学生享受到了对百思不解的艺术奥秘恍然大悟的幸福。
  当把“伽西莫多身上几乎集中人生所有不幸,如果你是伽西莫多怎样自处?学完这篇课文你还会做看客吗?”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再促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在打出鲁迅先生的话:“不完美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看与被看,吃与被吃!”学生庄重发亮的眸子告诉我,促他们扬弃“旧我”确立“新我”的“反省式”对话成功!相信长此以往,教师的灵心慧眼必将使学生的眸子更加清亮!
  (三) 出得透脱——提升审美情趣
  平常学生面对语文文本,似乎一目了然,他们对未知不惶惑,自以为是“已知者”,我们的引领还在于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熟悉中的陌生,揭示美的奥秘,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德·金的演讲历来为人击节赞赏,执教时力图教出我的领悟、我的探索、我的发现:
  先打出《说文解字》中关于演讲的“演”字的释义“水流之顺也”,然后安排诵读排比、呼告、反复句,学生惊喜地发现水之特性烛照这篇演讲词的精妙。再让他们联想、想象后已是不吐不快了!
  A. “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强调了种族歧视的历史痼疾依然未得根除的现状,如江河呜咽——水不平则鸣,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反思。
  B. “现在……的时候,现在……的时候,现在……的时候,现在……的时候,现在……的时候”心平气和的说理,似水愈深邃愈安静,更似水面平静而下面暗流涌动。
  C. “只要……我们就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就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就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就不会满足。”具体地描述出我们“绝不会满足”的恶劣的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处境。强烈地吐露了被压迫者的怨恨与愤懑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豪气干云,令人共鸣。
  D. “回到……去,回到……去,回到……去,回到……去,回到……去”似水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前进!
  E. “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梦想有一天,我今天怀有一个梦。……我梦想有一天,我今天怀有一个梦。……我梦想有一天,……”凸显了演讲的主题,在语势上构成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美。
  F. “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使用了大量的祈使句向全场听众宣告,表达大家的共同心声,有响遏行云之势,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一泻千里。
  在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基础上,再把对话引向深入。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一书里指出文气旺盛的字句,可用加强文气的三条规律分析。一是以一词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如A句;二是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足以加强文气,如B、C、F句;三是必要时,一组同调子词句中的句式要稍加变化,以助长波澜,显生动气韵,如E句。显然,夏丏尊的分析使我们有豁然开朗、洞见秘妙的快感。如果我们在夏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试将文中的排比句换成一般的陈述句,则精妙尽失。第三条规律中假设去除“我今天怀有一个梦”,虽然句式更工整对仗,却不仅略显平板,也略显气短。再如原文的D、F句写法,既有一贯到底的长气、大气又有波浪起伏的韵味,收结既明显又余音袅袅,这属于康德所推崇的“线性美”(流动的美),既气韵连贯,顺势而下,又正奇互补,起伏有致。这也是文体学批评理论所说的句式、节奏既统一又变异的道理。以上的补充分析,使我们发现了“演”字的“水流之顺”的秘妙贯穿演讲,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知悉了更多一点“所以然”,阅读与欣赏成为一种美妙地沉浸与超越,相信教师原创思维的火花必将会在学生那里燃成探究、创新的绚烂烟花。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读得广泛,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才能厚实内蕴,深入浅出,才能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能激活思维,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才能引爆智慧,烛照性灵,润泽自我。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③于漪著《关键在有所发现、善于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常州市第三中学;213000)

我们的经典  我们的阅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