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该诗以冷僻的典故、重叠优美的意象、工丽深细的语言营造了一种细美幽约、深情绵邈的诗境,但也凸现出李诗晦涩朦胧的风格,给学生的鉴赏以及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鉴于此,笔者力图体现“诵读——品读——体悟——拓展”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把朗读、美品、探究合为一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从而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诗人所描摹和抒写的意象和诗歌凝练的语言的品味,理解诗作的意义,体悟诗人在诗中所暗寓的情感,以及达成主题表述的自我言说。
【课堂实录】
片段一:(诵读+品读)
师:如果现在给大家一个选择的权利,你会选择回到哪个朝代呢?
生1:三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想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会成为一名英雄。
(众笑)
生2:清朝。我想去看看圆明园,看看那时我们中国辽阔的疆域。
生3:唐朝。想去领会一下“开元盛世”,体会做一个唐朝人的骄傲。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也都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了。如果换成是我,我也想回到唐朝。多少次梦回唐朝,在那个百花齐放、浪漫多彩的年代里,我可以在春风得意的晚上与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在高楼处,与李白共对金樽于明月;更可以守着西窗口,与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人说,“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深情王子”李商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心灵体验。
(简单介绍李商隐)
(注:课前已把李商隐的一些资料复印并分发给学生)
师:下面有谁愿意首先朗诵这首诗?
生1朗读。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读得太快了,没有什么感情。
师: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2:应该较凄婉、悲伤点的。
教师肯定了他,并请他试着读一遍,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接着全班齐读。
教师对朗读稍加引导: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情调要低沉。
生再读,思考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3: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因为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回韵不绝,表达了作者那种怅惘悲伤之情。
生4:我喜欢“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用了起兴的手法,“无端”读起来有种茫然的感觉,“思”字用得很好,能引起人的思考,也触发了人的情感。
师:很好。你能按照你所理解的把这句读一遍吗?
生4读,很投入。
生5:我喜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这句诗中运用了“庄子梦蝶”和“望帝托鹃”两个典故,且用得恰到好处,两则典故都有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6:我觉得没有什么“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作者借景抒情、即物起兴罢了。
生7:我也觉得整首诗都在抒发作者自己的哀怨。比如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就是写自己回首往事的感受,十分真切、伤感。无尽的悔恨飘荡在字里行间,淡淡的忧伤隐约可见。
师:那么你能试着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的心情把这句诗读一遍吗?
生7放慢速度,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诗。
学生继续谈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
片段二:(体悟)
师:有位作家说过“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因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整篇的情绪如何?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绪的?
生1:我觉得这是一首描写自己心绪的诗。从“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思”字可以看出。
师:很好。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2:我觉得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诗。作者借“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遗珠”“暖玉生烟”等典故,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血泪之恨,并以锦瑟作为传递物抒发心中无限的伤感。
生3:我也认为这是一首感伤诗。作者借“蝴蝶”“杜鹃”“沧海”“明珠”“暖玉”和“烟”等意象,感伤自身的不幸,壮志难酬;感伤才学不能被赏识,伯乐难寻;感伤美好的理想的破灭,年岁已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贯穿进钱起的《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以及司空图的《与极浦书》中的一句:“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用对这两段诗的鉴赏来指引学生对《锦瑟》的理解。
生4:我觉得这是一首写诗人回忆往事,感觉青春已逝,不能再回的诗。诗人借锦瑟写出当初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到了如今的风烛残年、青春不再,不禁百感交集,惆怅哀伤万分。
生5:我认为这应该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从第一句中思念美好的青春中可看出这点,并且琴瑟一般指夫妇,更确信这是。特别是尾联所写到的一片惘然,更可见情意所在。此诗写于丧妻之后,因此应该有怀念妻子之意,也有对以往爱情的留恋。
生6:是一首爱情悼亡诗。从最后一句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看出,加之其妻王氏刚去世,自己又年岁已高,不免有所感触。
生7:我觉得这是一首挺朦胧的诗,无法看出究竟是“爱情悼亡”还是“自伤身世”,应该两者都有吧。但是本诗的基调的确是哀伤的,而且是深沉的哀伤。弹锦瑟不知是作者为她人,还是佳人为自己。总之就是一个“悲”字了得。
教师板书: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师:还记得那句老话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诗歌,或许我们不能苛求其字句的甚解,而应领略其通华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是诗歌欣赏的不二法门。
片段三:(拓展)
学生自解《锦瑟》:
生1:五十弦的锦瑟,每一弦都在思念年华,每一音都在祷告青春,每一弹都在悼念爱情。庄周梦蝶似的迷,望帝托鹃般的悲,鲛人泣泪似的怨,暖玉生烟般的幻……若不是痛彻心扉,又如何能忆起?若不是肝肠寸断,又如何能铭记?若不是荡气回肠,又何从去追寻?
生2:庄周翩翩起舞化成了彩蝶,但却非常迷惘,不知是己化蝶还是蝶化己。望帝思乡情寄杜鹃,但却令人大失所望,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回归故里。思念曾经“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浪漫,眷恋以往“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夺目,现实不愧是一把利剑,绝情地把过去的一切美好斩成一堆泡影。
生3:作诗伤怀/怀令狐楚家之女/咏诗悼念/念王氏死去之妻/兴诗鸣哀/哀锦瑟曲乐之凄/题诗感叹/叹怀才不遇之悲。
更有学生以《锦瑟》诗为题,写下打油诗,这里也抄录如下:
生4:落 花
帘外无端花又落,帘中人比黄花瘦。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独抱幽芳出绣闺,落花满地鸟惊飞。
情切切已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生5:莫 名
作业无端一大叠,一张一页摧容颜。
向往庄周迷蝴蝶,希翼春心快实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此时已惘然。
师: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就曾说:“李商隐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投影展示)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锦瑟》一诗的诗意历来也没有确定的解说,但我们今天却在诗里找到了一种自我言说的满足。最后,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本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承续了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的特点,并在诗中加进了许多典故,以此表现其情思意绪。这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点。因此在处理时,笔者化难为易,在讲述典故的同时,采取了用具体字句的拓展代替了难言的主题述说的方法,即在品读的基础上,将学生喜欢的字句展开,引导探讨这些字句中所蕴涵的情思,以点带面,从而突破整首诗的解读。也因此给这堂课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教师说的时间远远少于学生思考、交流、发言的时间,而对整首诗的主题并未“硬性界定”。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和独创的见解。
(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学;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