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作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高中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是提高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作文 审美策略
运用作文审美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是提高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有效的作文审美教育呢?
一.让学生感悟自然的美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从课堂上去发现美,还应该引导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中,去体察自然之美,用真心与自然对话。一颗善感的心,会因春天小草透出新绿而感悟到勃发的生机,会看到秋风扫落叶而感慨生命的无常,会因看到流水而想到时光易逝??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才不会让我们的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要使学生的审美经验世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博览“群书”—经过筛选的名著名篇,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知识营养,进一步提高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使鉴赏能力与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语言洁新、典雅从开篇到结尾,这里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在选择词语的搭配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信手拈来的,可是它们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似的。这篇散文让读者品味到的是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滋味,创造出生动和谐和优美的秋的意境。
二.善于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审美情趣
鲁迅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而现实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心灵的火炬燃烧起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以文字为载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而使作文折射出人性之光。对那些常常感叹没材料可写的学生.要他们首先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把接触生活实际作为写作的起点。学生接触了事物。对生活有了亲身的感受.才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情感地把生活表现出来.写作才能够有源泉活水,才能“下笔如有神”。
要引导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告诉学生,你们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机”,只要处处留心,这架高科技的“摄像机”就能随地拍下无数亮丽的风景:看白云如何悠然飘荡,鲜花怎样吐蕊绽放,草儿如何扭着腰肢跳舞,风儿怎样褪去树木的秋装。拍下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的游戏场面;拍下体育场上,运动健儿的矫健英姿;拍下文艺汇演上,演员们婀娜翩跹的舞姿;拍下集市上琳琅满目的繁华;拍下“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拍下春日百花争艳的壮观;夏夜流萤点点的灵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冬雪圣洁无比的高雅;拍下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只要真正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眼睛的摄像功能,作文会因生活而美丽。引导他们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美的素材。
三.激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眼光,也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新课改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情感态度”教育这一课程目标。而写作过程既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激动过程。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情绪也会随之高涨,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写作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写作环境,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在情感交流中体验美,不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作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经过文学艺术熏陶过的学生定能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拥有更博大的内心世界,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介起来,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使鉴赏能力与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了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并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大地里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学生作文相信定能成为充满美的色彩的美文。
杜娟,安徽滁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