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0期 ID: 151776

[ 尚艳 文选 ]   

实用性是应用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 尚艳

  内容摘要:当前,应用写作教学普遍处于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不能致用的局面。造成此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中没有坚持实用性原则,因此,坚持实用性原则是应用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坚持实用性原则须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增强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设计上以人为本两个方面来体现。
  关键词:实用性 应用写作 教学
  
  应用写作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当前,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但是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这门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仍然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不能致用的局面。课堂上教师讲起来头头是道,理论和范例都齐备,学生当时听懂了,但是一旦动手写作却困难重重,写不出或是写不好应用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与课程本身枯燥、程式化的特点相关,也与教学老师自身写作能力不强,没能深入钻研教材、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没有掌握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相关。因此,为达到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必要的写作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实用性原则。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坚持“实用性”原则,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强调教学中坚持实用性原则,必须首先对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培养上作一些相关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用写作能力的高低以及指导、评改水平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注重自身应用写作能力的锻炼,了解学生的水平及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居高临下对教学进行把握,也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把实用性原则落到实处。
  目前,大多数应用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尚未摆脱中学作文课的教学模式,仍然按照“格式+要求+例文”的程式,理论讲述多、写作训练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知识性练习多、实际应用设计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任课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够,因此,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状况,第一要务就是要对任课教师从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上予以补充和完善。
  (一)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观察认知能力
  应用写作教学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的政策,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教授应用写作的教师大多数是学中文出身,平常接触的大都是感性、形象的文学类作品,对某些应用文,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应用文比较生疏,对应用写作的规范、平实、简练,目的实用,写作中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等特征认识不够,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深刻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别,顺利完成写作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也需对某些专业性的应用文书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尽量避免讲不深和讲不透,避免出现外行教外行的状况。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应用写作虽然带有明显的工具性,但是仍脱离不了写作的共性。写作的本质是通过作品反映和表现真实的社会,应用写作是处理公私事务经常运用的一种实用文体,应用写作的任课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同时还必须具备正确的认识社会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认知中去研究社会,在体会中形成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当然,应用写作虽有各类文体规范,格式也相对固定,但是在实际写作中,由于面对的内容不一,因此应用写作的教师既要熟练把握应用文体的共性,同时也要对各个应用文体的独特性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予以细心体悟。
  (二)增强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
  严格来讲,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应当从事过相关的具体的文秘工作,动手写过总结、报告、计划等应用文体。但是目前,高校大多数应用写作的任课老师都不具备应用写作的经验,有的甚至从没有系统接触过应用写作的相关理论便匆匆上岗。再加上全国大多数高校几乎都将应用写作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本身就社会阅历太少太浅,在这种情况下,由几乎没有应用写作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去教实际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十八九岁的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鉴于这种情况,高校在选用应用写作教学老师时,应尽量着重于其文秘的履历。因为实践和应用写作的关联密切,一个应用写作的任课教师如果只能讲理论知识却不能动手写或写不出有一定水平的应用文,这样的教师必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反之,如果任课教师能在传授写作知识时动手示范,就更能起到带动学生、鼓舞学生的作用,而且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为应用写作的任课教师创造文秘写作的实践条件,或直接派去作一段时间的文秘工作,或个人联系作秘书代职等。对此,学校应视为业务进修,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资鼓励。只有当应用写作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时,才能真正教好应用写作课。前不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戴涛主讲的《国际大案》系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热播。戴涛老师在当教师之前曾在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工作了13年,作为兼职律师,他曾代理多起刑事案件。正因为有这样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授《侦查》等课和在央视主讲刑事大案时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教学设计上以人为本
  任课教师之所以认为应用写作不好教,学生之所以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主要原因也在于教学上未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是以文章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应用文体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文体特征、语言特点中去理解写作的技能技巧,这种“以文为本”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培养和写作行为的过程分析,也忽略了应用写作实用价值。作为一直在校学习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写作素材,仅靠写作理论的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学用脱节、盲目写作的被动局面。因此,应用写作教学必须扭转“以文为本”的倾向,做到面向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重心,将重点放到写作主体创作文章的行为本身上,突出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写作主体的思维主导作用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其写作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涉及到的文种很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应按照学科特点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来就业及社会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如在给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应将总结、计划、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合同、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文体逐一讲授;同时,面对入世和我国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变,相应增加常用的应用文体,如求职信、升职报告、述职报告等。这样,真正突出应用写作实用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二)加大训练的比重,精心设计实用型题型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课程,如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及时予以消化、掌握,从而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技能,必须要在题型设计上下功夫。任课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减少知识型练习,加大实际型的练习,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题型设计中应有所区别。在教学课时中,讲授和练习的比例要达到1:1甚至是1:2,教师应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大量的写作业中获得写作的能力。
  (三)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尽量避免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着眼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只有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形成主体角色心理和行为,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用多种教学模式,如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讲经济合同时,可先介绍合同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充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达成一致之后再行文;讲授司法文书时可根据情境模拟“审判庭”,由学生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学会写作起诉书、答辩状、上诉状、判决书等一系列司法文书。这些模式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摆脱机械、单调被动的学习状态,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
  突破课堂的限制让学生走出去,实现应用写作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班上的日常事务,学校各社团、各院系的学工动态刊物,广播台,各种校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勤动手、多思考、多分析,这样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反过来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而这些延伸的课外活动,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紧跟教学节奏,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尚艳,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实用性是应用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