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后现代阅读”就是借助先进的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阅读的方式。数字化的“后现代阅读”已成为21世纪文化浪潮中的先锋。“后现代阅读”的范式主要包括网络阅读、微博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形式。基于“后现代阅读”范式,当下的文学教育应与时俱进,采用全新的教育机制与策略,建构适应“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新理念,探讨契合“后现代阅读”的文学教育新模式,以便积极应对“后现代阅读”时代给文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阅读” 文学教育 对策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个继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后的新兴阅读方式——“后现代阅读”应运而生。所谓“后现代阅读”就是借助先进的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阅读的方式。“后现代阅读”即网络阅读、微博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的阅读已成为21世纪文化浪潮中的先锋。
一.“后现代阅读”的范式
范式之一是网络阅读。即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网络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为了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与文化、读者与作者、传媒与受众之间高度结合的趋势。互联网以其影响最大受众的先进多媒体、超文本技术和交互文化优势,带来了网络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较之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自有其不可比拟的狂欢化、心灵化和自由化的表现优势。网络文学完全大众化,网络文化完全日常化,既是大众对于现实的逃避和疏离,又是对于现实的呼唤与拥抱。网络文学类型众多,诸如架空穿越、玄幻科幻、都市青春、官场职场、游戏竞技、灵异惊悚、新军事、新武侠等等。其中网络玄幻、仙侠类作品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眩目的色彩最受读者欢迎;职场官场类作品因其贴近现实生活,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最近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资料显示,有近五分之一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
范式之二是微博阅读。即通过微博进行阅读。微博文学是微博阅读的主要对象。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代的爱情》自2010年1月29日在新浪微博连载,标志微博文学诞生。微博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创作,因其篇幅短小、移植性与传播性强,备受网友与手机用户的青睐。微博文学在腾讯微博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已认证作家1300余人,其中郭敬明、余华在腾讯微博的“粉丝”(读者)已超过千万,麦家、毕淑敏、阿来、池莉、余秋雨、六六、王海玲等数十位作家的“粉丝”(读者)也高达百万。
范式三是手机阅读。手机阅读是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书内容,以在线和下载为主要阅读方式的阅读形式。手机阅读现在已经成为“后现代阅读”的龙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手机运营商均设立了手机阅读业务。其中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的用户数、阅读内容的提高方面均占鳌头,其单月访问用户数已突破2500万,所提供的玄幻、都市、言情、仙游、历史等类别的阅读内容最受读者欢迎。
范式四是电子阅读器阅读。即通过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资料显示,有近4%的读者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较之2009年的增长幅度高达200%,增幅最大。该资料还显示,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6.13亿本电子书。
二.基于“后现代阅读”范式的文学教育机制与策略
由于“后现代阅读”兼具移动性、点播性、检索性、娱乐性的众多阅读优势,导致昔日为精英垄断、局限于文人小圈子里、与普通百姓隔离的文学阅读日益“飞入平常百姓家”。网络书写与手机阅读正推动“后现代书写”和“后现代阅读”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传统的文学教育面对的是纸质文本、深度文化、美文学和物理时空的审美世界,那么“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面对的则更多的是数字化生存、超文本、多媒体文学和娱乐文化。传统的纸质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理想和文体惯例方面与新媒体文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人们在长期的文学阅读影响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而长期以来建构的文学话语体系和文学教育理念更多地立足于传统文学实践,形成于纸质文学时代。如果简单地运用体现纸质文学、精英文学审美取向和文学理念的文学教育理论,进行“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虚拟性和实时交互性是“后现代阅读”或“读图”与“读屏”时代新媒体文学的基本特点。新媒体时代提供的“虚拟现实”是阅读者沉浸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直接参与作品情节的营构之中,能够获得真切的现场体验。这与传统的“置身其外”的文学接受方式大异其趣。假如固守传统精英文学的教育信条,势必会影响“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立足“后现代阅读”或“读图”与“读屏”时代多样化的文学实践,建构适应“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新理念,探讨契合“后现代阅读”的文学教育新模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满足于“后现代阅读”时代文学教育需求的教育程式。因为只有能够随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语境的转型与变换,具有审美和情感教育功能的文学教育才能够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大众传媒已经逐渐形成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全媒体”形态格局。这种格局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为传统文学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与支撑点,传统文学内容通过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与融合,生发出以往不被人所了解的无限潜力。与此同时,这种“全媒体”形态格局使文学信息能够快捷地进行跨度域流动和跨媒体运行,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多种可能。如果说以往的文学教育面对的是文学分立的格局,习惯于接受纸质媒体的文学文本,那么现在面临的则是文学存在的分离格局正被文学媒体融合的“全媒体”状态格局所取代。因此,当下的文学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整合文学资源的问题。也就说,“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应具有全局意识,通盘考虑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各种艺术教育的联通互动,充分正视文学跨媒体传播运营的客观现实,全面整合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各种艺术教育资源,积极改进文学教育观念、范畴、角度、视野与言说方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备知识储备,促进文学教育与当代文学现实的密切结合。
与此同时,“后现代阅读”时代的当代文学并没有因为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而全部平面化、平庸化。当前,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大众文学与经典文学等多元共存的趋势,使得当下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在文学文本载体形式上也是呈现多元化情形,比如纸质、数字或电子媒介形式共生共荣。因此,今天的文学教育只有正视文学发展的这种多元化、多样化格局,对当下文学发展交织缠绕的复杂关系具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全方位地把握当前文学教育的主动权,才能够使文学教育与时俱进,契合时代需求,具有时代气息,也才能够发挥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建设性功能。相反,如果当下的文学教育充满偏见,抱残守缺,视野狭隘,对当代文学发展生态知之甚少,甚至囿于僵化的思维,对当下文学生态横加指责,势必导致文学教育视野僵化,固守古典,成为远离时代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置身“后现代阅读”时代,当下的文学教育还应该处理好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现代阅读”更为感性与平易,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客观上利于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另一方面,在“后现代阅读”语境下,文学被边缘化,文学女神被迫从圣坛拉回凡尘,文学似乎失去了从前的崇高地位,但是文学尤其是经典文学的深层影响依然不容忽视,文学艺术所彰显的人文情怀和诗性情怀在“后现代阅读”时代依然不可舍弃。文学的天职在于为人性创造精神家园,对人性表达悲悯情怀,替人性进行精神抚慰。文学的责任在于为人性导航,为人类创建精神生态家园,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作为精神生产力,文学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文学教育的意义也在此。因此,当下的文学教育应重视文学精神、审美情怀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为人们营造和开垦一片片心灵绿洲,让人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诗意地栖居”。
此外,随着“后现代阅读”时代的到来,文学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对经典文学缺乏敬畏之心,导致经典文学作品被“解构”、被“曲解”,甚至被“误读”;新媒体文学作品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有鉴于此,深化文学教育应该倡导阅读经典。文学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学的教育不可缺少,因为经典文学艺术充满人文精神,敢于直面社会与人生,关注社会深层次问题,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艺术与精神感召力。深化“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应该倡导阅读文学经典。一是提倡阅读经典,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纳入文学教育主渠道;二是积极介绍经典,通过朗诵会、鉴赏会、学术讲座等形式给学生正面灌输经典文学;三是号召学生精读或背诵经典,为学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经典文学修养。
赵先政,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