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束
●80岁瑞典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2011年10月6日下午1点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年生于瑞典。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至今共发表163首诗,除《17首诗》外的作品结集为《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和《悲哀贡多拉》十部诗集。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奖
代表我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日前由中国翻译协会颁给了我国著名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学者高莽、林戊荪、江枫和李文俊,其他来自外事、社科、对外传播、科技、军事、教学、服务等翻译领域的368位翻译家获得“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4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翻译家在长期的翻译生涯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高莽曾以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剧本,让“保尔·柯察金”登上了中国的舞台。作为《论语》、《孙子兵法》的英文译者,林戊荪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古老文明的思想和智慧。通过江枫的笔,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中国家喻户晓。李文俊则是福克纳、塞林格、麦卡勒斯和卡夫卡的译者,他译的每一本书都影响着中国的当代作家。据悉,中国翻译协会此前三次“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季羡林、杨宪益、沙博理、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等为中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翻译家和文化学者。
●首届施耐庵文学奖揭晓
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评审结果日前在江苏兴化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及宁肯的《天·藏》等4部作品获奖。施耐庵文学奖发起人之一,兴化籍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介绍说,施耐庵文学奖借鉴诺贝尔文学奖,采用“提名”方式,这跟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方式不一样,施耐庵文学奖则分为提名委员和评审委员。“提名的方式比较好,只要是在世界范围内用汉语写作的长篇叙事文学,在大陆出版发行的,都可以由提名委员会成员提名参评。”施耐庵文学奖将纪实、长篇叙事诗等非虚构类作品也纳入评奖范畴,不像茅盾文学奖只评长篇小说。施耐庵文学奖每2年一届。同时,为鼓励兴化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施耐庵文学奖设立了特别奖,获奖作品分别是顾坚的《青果》和谷怀的《南瓜花》。
●第三届西湖新锐文学奖颁发
由《西湖》杂志主办的第三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日前在浙江杭州颁发。女作家娜彧和朱个分别凭借中篇小说《薄如蝉翼》和短篇小说《夜奔》获得这一奖项。据了解,本届获奖者朱个的获奖作品《夜奔》是其处女作,在《西湖》杂志首发。而朱个的状况并非偶然,《西湖》在每一期重头推出的“文学新锐”,有相当一部分是之前未曾发表过文学作品,通过在《西湖》上发表处女作,开始为人所知。《西湖》杂志副总编吴玄介绍,随着《西湖》杂志“新锐”栏目品牌的建立,文学界的朋友们发现新人后便会向他推荐,网络也打开了发现新人的渠道。朱个便是他在网络互动中发现的“新苗”。在类型文学日益占据市场,纯文学发表愈难的情况下,《西湖》的开放和不拘门户,已成为纯文学奖新进作者们的一个出口。
●日本发现96封未入全集的欧阳修书信
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东英寿日前发现了中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96封书信。这些书信收录于奈良县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馆藏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内,未被编入明代定本全集。欧阳修全集编纂于其逝世后,1196年的第一版是木版印刷品。天理大学馆藏的全集是13世纪镰仓幕府所设“金泽文库”为收藏而从中国采购的,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级文物。这些书信多为欧阳修写给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等友人的境遇之谈、感谢函等。东英寿认为,此次发现的书信是再版时新增的。据共同社报道,东英寿为进行木版技术研究,对天理大学馆藏全集、中国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全集、日本宫内厅藏书进行了比较。三者此前被认为内容是相同的,但新发现的这些书信没有收录在明代定本全集中。报道援引东英寿的话说:“时隔千年在日本新发现中国伟大人物的书信,着实令人惊喜。”
作品信息
●沈从文思想性随笔《古人的胡子》出版
近日,一本沈从文的思想性随笔《古人的胡子》,由新星出版社推出。书中披露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沈从文与语言学家王力的一次笔战,话题就是关于“古人的胡子”。1961年10月《红旗》17期上,发表了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王力为证明英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为汉语所不及”,发文称英语能把胡子分为beard(下胡子)和moustache(上胡子),他举了中国古代的例子说,“胡子要不要区别更细的概念,这完全是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他指出,“古代汉族男子留胡子并不是谁喜欢才留,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可见当时每一个挑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须髯’,《三国志》也称关羽‘美须髯’。”沈从文认为此说考证不足,“胡子,小事也,但是也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够明白它的问题,说它时下笔才有分寸,画它时才不至随便乱来。”从事文物研究多年的沈从文先生针对王力教授的结论,进行了颇为严肃的指正。古代男子是否必须留胡子?沈从文认为,“王先生说‘古代’界限不明白,不知究竟指夏、商、周……哪一朝代。”沈从文指出,仅仅几个举证,就得出“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结论,考证不足。《古人的胡子》责辑刘红庆认为,沈从文研究文物器皿,不是靠冷冰的仪器,而是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感情与知识积累,寻找“物”的背后那可以感知的“人”的存在。他说文物界或许知道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比文学界知道先生的文物研究成就多一些,但是他们并不关心他的文学思想。“张兆和先生去世后,长时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孙女沈红,写下了这样感伤而又自足的句子:‘人走了,花还在;花谢了,芳香还在。’我说,沈从文走了,他的书还在;书读过了,于是思想永在。”
●台湾作家齐邦媛《巨流河》获大奖
海内外瞩目的华语民间第一文学大奖——第二届(2010)在场主义散文奖,日前在复旦大学揭晓。87岁高龄的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先生以《巨流河》夺得大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由在场主义散文创始人、散文家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联手发起,该奖旨在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倡扬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坚守“民间性、独立性、文学性、权威性”的鲜明立场,评委间坚持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的“三不”评审原则。同时,在场主义散文奖年度大奖,以其单部作品高达30万元的奖额,总奖额近50万元,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单项奖的最高纪录。本届评选共收到自我申报及推荐散文专著200余部,单篇散文作品500余篇。评委会在投票推荐出终审入围作品的基础上,以排序推荐计分的方式,给所有终审入围作品打分,最终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们认为,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始终如一的精神在场姿态,用知识女性委婉俊雅的语言,通过对自己和父母两代人在一个大动荡、大变动时代亲身经历的回忆记述,从个体的经验出发,抵达家族的命运沧桑、国家与民族的大命题,表现了作家独立面对历史与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和赤子之心。此外,著名作家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刁斗、陈启文、格致、马小淘、赵瑜、张生全、海男、王十月、杨永康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余华推出微博新书《余华@》
自去年5月开始,余华以四五天一条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织”起了微博,至今细数一下能用到书里的,已有了200多条。近日,他的微博新书《余华@》,由红旗出版社隆重推出。在昨天的首发式上,好友茅威涛甘当绿叶,用越剧念白朗读了片段。余华打趣地说:“每一段都是很认真写的,但大家可以不认真地看。”问到为何小说难出炉,他回应是没什么动力去写,“10多年前写的《活着》,至今还有人读,这让我很有理由把写作停下来。”“对我来说,写微博是一件新鲜的事,刚开始很不适应,老是要计算着字数,就像年轻的时候边发电报边算钱一样。”余华笑着说,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写了200多条,后来,“我越写越顺手,有时候一条写完,算上标点符号刚好140字,不多也不少。我每周只更新1到2条微博,因为我是抱着写作的态度对待微博的。”在新书首发会上,余华与茅威涛这两位“神交已久”的文学与戏曲的代表人物,擦出了火花。茅威涛以越剧念白朗读了一段《余华@》的微博,还把结尾的“缓缓上升”念得缠绵悠长、余音缭绕。而余华聊起传统戏曲来也头头是道,“唱越剧时,何时咽唾沫也是一门学问。”
●厦门农民工出版小说《临时夫妻》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的《临时夫妻》,讲述的是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和感情生活。小说讲述了两对外出打工的夫妻,在高房租、高路费面前,变成了“临时夫妻”,偶尔才能相聚。让人惊奇的是,《临时夫妻》的作者王子群,竟是一位在厦门打工的农民工。谈到作品时,王子群说,这部小说的创作原型就是他自己。王子群虽然结婚了,但是妻子在宁波打工,他在厦门打工。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常年分居两地。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中秋、国庆、春节这样的节日里,才能算是真正的夫妻。其实,这部《临时夫妻》并不是王子群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去年上半年他也发行过一本名为《乡村守望的女人》。之后,他便开始构思这部《临时夫妻》。王子群说,因为小说的内容都来自自己身边的生活,所以写起来很快。惟一麻烦的是,平常要上班,他只能一下班回家就全心扑在写作上。小说完成之后,王子群也四处投稿,但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王子群想到了网络,他在网上连载这本小说,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蹿红——一个月点击率就高达50多万,50天突破100万,最高日点击率达18万,曾在一个月内被天涯论坛7次置顶,网友留言、跟帖达4000多条。在网络世界里蹿红后,王子群创作的小说《临时夫妻》很快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
作家声音
●贾平凹说作家不能都在书斋写“穿越”
2010年末,作家贾平凹亲自走访了甘肃定西地区,这块目前尚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地方,其传统,落后,贫穷的生存现状深深触动了作家的心灵。回到城市后,他写出了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贾平凹坚持每年走访数十村庄,不打招呼,不让接待,直接走到真正的底层中去。他称,作家应该拒绝书斋写作,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是底层社会。“人离开土地怎么办?”贾平凹坦言自己很迷茫,他说,“定西是真正的贫困地方,农耕氛围很重,在那里能看到齐全的传统农具,手工耕作的牲口牛、马、驴一应俱全,对传统农业保持得比较完整。中国好多地方虽然也贫困,但是农具、牲畜很多都没有了。”贾平凹称他将自己看到的这些都写在文章里。这些文章看似都是作家随手写成,但贾平凹说他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包含在了文章中,希望官员们能够看到。今年他仍然有跑村计划,这些走访不通知任何人,就是驾车到想去的地方,有些地方路况很差,一小时走不了几里,也常常在农家吃住。贾平凹坚持走出书斋,写出最鲜活最有现实力度的作品。他说:“大量作家都在书斋里,都在写玄幻、穿越。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作家始终要对社会保持一种鲜活的态度,二是作家一定要保持自己对文字的鲜活感觉,这样才能进入写作状态。”
●毕飞宇称写作与现实应铆在一起
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毕飞宇的面孔一度频繁见诸报端。日前当他出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茅奖的话题畅谈时,言谈之中似乎已没有太多喜悦的情绪。因为他知道,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在等着自己。当问及这次获奖后的感受时,毕飞宇说:能获奖自然还是很满意的,但我得以最短的时间来处理它,如果满意久了,就被攥住了。得奖后得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再写一部好作品。话说回来,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得茅奖,因为以前茅奖的获奖作品,在我看来都是一些重大题材或历史类的作品。但我却一直认为,日常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的价值、观察和感受总是和现实生活铆得很死。我觉得这次“茅奖”评审的价值取向已经做了很大的调整,否则我永远都得不了这个奖。
●王蒙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者
作家王蒙日前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说,我对这次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比较感兴趣的是人,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次评奖实际上是对知青那一代的优秀作家的一个承认,比如说张炜。张炜呼声最高的作品,过去是《古船》,《古船》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些说法没有评上,但是后来又屡屡被提出,被提出因为时过境迁,什么原因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没有再评《古船》。这次还有莫言。莫言和张炜老是得不上茅盾文学奖,有很多人心里头替他们觉得有点“冤”。是觉得他们的作品有点干,因为他们是以长篇为主的。尤其张炜,确实是以长篇为主,他这次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就450万字。但是张炜确实是一个能塌下心来认真地写作的一位写作人。至于莫言,很多外国人看好他。我自己做了一个统计,当代的作者里头翻译到国外作品的最多的是莫言。在国外,他的翻译版本最多,我是第二名。我原来想争这个第一名,后来一看比不过莫言老弟,他翻译出去的多,特别地多,这也是真的。这次还有刘震云,他的获奖作品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获奖对我来说也有一种好的感觉,因为刘震云的写作有他的特点,而且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他的《手机》《一地鸡毛》等作品用草根语言、草根心态表达出了老百姓的草根观点。当然,刘震云以及这次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的毕飞宇并不算知青了。我对这几个人比较熟,觉得这几个人还算实至名归。
海外文坛
●《寻路中国》作者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因《寻路中国》而为中国读者熟知的《纽约客》前驻华记者何伟(Peter·Hessler),日前被授予麦克阿瑟天才奖,并获得50万美元奖金。何伟在得知获奖后说,这笔奖金正好够全家在埃及的学习工作,并“开始新的生活”。包括何伟在内,今年共有22位作家、艺术家、学者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何伟原名彼得·海斯勒,何伟为其中文名,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何伟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1996年,何伟申请了美国的“和平队”组织,主动要求派到中国当老师,来到了四川涪陵。在这里,他对中国有了最根本的认识。1998年,何伟开始写作《江城》,记述在涪陵的见闻,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译成多国文字热销海外,被誉为“认识中国必读的一本书”。之后,他成为《纽约客》驻华记者,并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继续观察和记录中国的变迁,并先后写下了“中国三部曲”的另外两部《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但这三部曲中,目前只有《寻路中国》在国内已经出版。《寻路中国》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收录了从2001年起,何伟在中国南北行走七年的见闻与思考。麦克阿瑟天才奖创立于1981年,基金会总部设在芝加哥,颁给在各个领域内有创意的优秀人才,奖金50万美元,获奖者可自由支配。由于天才奖通过匿名提名评选,既不要求个人申请、也不面谈,事先毫不知情的获奖者面对荣誉和奖金,往往不知所措。
●西班牙文学奖“悬赏”恐怖分子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3日报道,日前,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裂组织“埃塔”成员何塞法·萨里奥南迪亚凭借写就的多篇巴斯克语散文随笔获得巴斯克自治区最高文学奖,以及高达1.5万英镑的奖金。但作为一名逃犯,何塞法拿到这些奖金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当地政府声称,只有他的“身份合法化”——比如自首——之后才能把奖金授予他。53岁的何塞法曾因参加“埃塔”而被判刑,并于1985年越狱。他的越狱过程堪比电影大片,当时,他躲在前来监狱表演的乐队的大型音响中,成功逃离监狱。巴斯克地区文化部门表示,他们尊重该文学奖评委们做出的决定,也认可何塞法的文学造诣。但在“遵纪守法和坚决反对恐怖主义”这一方面,他们又对授予一名“埃塔”组织成员高额文学奖奖金深感不安。时至今日,何塞法也没有断绝与“埃塔”组织的关系。文学奖评委们说,何塞法是名优秀的作家,之前也获得过非官方举办的文学奖。今后,他有可能成为“巴斯克文化大家”。巴斯克自治区政府由西班牙首相萨帕特洛领导的工人社会党统领,并得到保守派人民党的支持。
●《邮差总按两遍铃》中文简体版出版
近日,被称为“黑色文学和黑色电影奠基之作”的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中文简体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小说作者詹姆斯·M·凯恩1892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他在写了几个惊悚短篇之后,在出版人诺普夫的鼓励下,他开始写作《邮差总按两遍铃》。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邮差总按两遍铃》在当时获得成功,此后也长销不衰。文学史家认为它“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而且是当之无愧的“黑色文学/电影”的开山鼻祖。这部短短的小说位列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一,曾被4次搬上银幕。《邮差总按两遍铃》之后,凯恩又创作了两部风格相近的黑色小说《双重赔偿》和《穆德莉》,根据这两部小说拍摄的电影都成为影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