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经典名著涉及面和理解深度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生名著阅读量严重不足带来的种种危害。文章认为,经典名著阅读缺失对学生个人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会产生深远、重大的危害。
关键词:经典名著 阅读 危害
笔者长期从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深感当今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基础薄弱。课堂上偶尔涉及到一些经典名著的人物、情节,学生反映漠然。利用作硕士论文的契机,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发现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数量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推荐篇目的标准和要求。其中理科学生的情况尤为严重,文科生虽有所提高,但也是为了应试需要,自发性的阅读,比例很小。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笔者认为会有以下几方面危害。
一.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人本精神。它的核心内容是追求真、善、美等美好理想,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人文精神是一个具有浓重浪漫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生意义、探寻生命意味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承载。
对学生这些精神素养的培养,虽然学科教学中也应渗透,但在目前应试教育色彩浓重的普高课堂中,或多或少被弱化、淡化。就连人文精神体现最为集中的语文课,也早已异化,教师处理教材时,情意目标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课堂的着力点放在与期末考试、高考接轨上,把教材当作高考解题训练的载体,过分强调解题能力与技巧。真正能引领学生平心静气地品读语言、领悟情感内涵,从而丰富和升华学生思想、陶冶净化精神课堂,少之又少。
人文素养不足,轻则如在当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如“文史知识匮乏”、“传统文盲”、“哈韩哈日”等现象。走向极端的事例也偶见报端,如清华学子刘海洋泼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和浙江徐力杀母等。而经典名著,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体悟、认识和感情,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与评判,对人性和人生认识与感悟;又具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正是青少年间接而便捷地认识世界、人生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定型、个性心理走向稳定的关键阶段,缺少了经典名著的滋养,势必对其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需要探究者有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能有毅力坚持,能静下心来思考。居里夫人曾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爱因斯坦认为,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经典名著,因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内容严肃,阅读起来要一定的意志力。当今学生经典名著阅读量小,不愿阅读、缺乏毅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取而代之的是不需要意志力支持,内容浅显、内涵苍白、娱乐性强的杂志、电视节目和网络文本等。同时,不能坐下来品读经典,也是内心浮躁的表现。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能采取一些措施,通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能力与习惯,来培养学生意志力和淡泊宁静的心态,对学生科学探究品质的培养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而放弃经典名著阅读这一阵地,任由学生沉溺于肤浅与浮躁的休闲方式中,对学生探究品质是一种影响深远的伤害。
三.不利于抵制庸俗文化冲击、弘扬民族精神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当代高中生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强调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中国传统经典名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载体。对于培养青少年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是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定群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有限,社会提供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常常被庸俗、低劣的文化形式所吸引,对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一个民族文明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文化主要是由高雅、严肃文化组成的,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水平,对这个名族文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文明发展的高度。庸俗文化是一种另类文化,它既没有高雅文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没有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民族内涵。庸俗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娱乐、游戏文化,在电视、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是一种商业行为,带有严重的追名逐利性质,而很少考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对民族与国家未来的长久危害。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文化现象也蓬勃兴起,尤其是庸俗文化似有泛滥之嫌,如各类选秀类节目低俗不堪却大行其道,层出不穷改编历史剧只求收视率而肆意歪曲事实、颠覆传统道德认识,良莠不齐的网络游戏应接不暇,网络小说与个人视频,更是泥沙俱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人们固然需要娱乐与休闲,但当这些思想浅陋甚至错误、艺术性生硬低劣,内容贫乏甚至有害、内涵苍白的作品或文化现象占据主流媒体,吸引多数青少年陷入时,对于整个社会、民族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由于庸俗文化的娱乐性与不严肃性,不可能真正促使我们对生活、对人生进行反思。由于其思想性、艺术性的局限,它不可能帮助我们提高修养、素质、文化水平。至少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长此以往,将会腐蚀我们民族文化,会矮化整个民族形象,扼杀这个民族的创造力与拼搏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加强对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指导、管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丰富学生经典名著涉猎与积淀,提升学生鉴赏水平与层次,无论对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对维护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都有重要意义。而这一方面的缺失,其不良影响也将是深远而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陈洪友,李虹.在多重对话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7]季广茂.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文艺理论,2006(3)
[8]李焕娥.论文学名著的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9]梁海燕.浅谈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7年第6期.
[10]薛昌词.推动阅读是媒体的责任.[N].中华读书报,2007-1-17(9)
钟焱,江苏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