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0期 ID: 151765

[ 黄蕾 文选 ]   

浅谈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五有”

◇ 黄蕾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角色,浅谈语文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扎实的知识,有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力,有现代人的创新思维,有爱生如子的红心。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五有素养 学生语文能力
  
  我执教语文多年,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最基本的“五有”。
  (一)具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度量教学结果的尺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实际是用教学目的与教学结果比对作为评价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目的,只停留在学习点文章的思想内容,懂点文章的结构特点等,千篇一律。这就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爱好广泛,好奇心强,模仿的兴趣浓郁,而见识、学识和知识还是很肤浅的,因而在教学中很难达到具体的行为化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语文的教学目的,既要强调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风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伟人毛主席曾说:“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这说明了语文教学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书育人,包括灌输爱国主义、气节情操、情趣志向等,日积月累,以达到潜移默化转变思想的目的,培养出“优质产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明确教学目的的: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2)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2.能力目标: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3.情感目标:(1)领会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驾驭自如。
  要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文本的具体要求,把握重点、难点,感悟文本的韵味,才能真正明确语文的学习目的。
  (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
  俗语道:“根深叶茂花才红”。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犹如一棵树,专业知识如同扎根,广泛的知识面好比繁枝密叶,花象征着专业知识和广泛知识孕育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确实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包括广博的百科知识、深厚的教育教学知识,诸如“古今中外文史哲”、“天文地理风情志”、“社会伦理刑与法”、“琴棋书画歌赋剧”,因为每一篇文章或此或彼包含着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就包含着民族传统美德。这首父爱之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真情。但在教学中,曾有学生这样质疑:一个大青年,动不动就流眼泪,作者写得是否失真、太假了呢?如果教师能把书本以外的知识,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等等交代清楚,就能解决学生的质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精髓所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发挥举一反三和上联下挂的作用,开拓语文知识以外的东西,拓宽学生的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语文涉及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小说、散文、诗歌、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如果教师缺少文学知识,讲课时就很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做学习型教师,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同事学习,也向学生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教师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将不断学习贯穿于自己的教育生涯中。
  (三)具有语言艺术修养和运用能力
  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上精炼的语言表达。而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声、情、势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或记、或忆、或思维。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除了科学支配45分钟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语言艺术的组织和运用,特别是新课引入和情景转换的关键时刻,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踏着《春》的脚步而来,携我们观看了梅雨潭的《绿》,陪我们观赏了《荷塘月色》,尔后,他离开我们《匆匆》而去,把《背影》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这位作家是谁呢?”这种引入的方式,将学生所熟悉作家的其他作品串联起来,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新课,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新颖别致,将学生深深吸引。
  一个语言艺术修养高的教师课堂上总是神采奕奕,说起话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语言简练准确,条理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语文能力怎会不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课堂语言艺术的巧妙组织和运用,确实能起到“击石泛波”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语言艺术的修养呢?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深在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才能在授课时做到言之有新,言之有物,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另外,看看笑话集、幽默篇、名言、农谚、歇后语,学学相声语言等,都是有进益的。
  (四)具有现代人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育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多,综合性很强,就人教版语文课文本的编排而言,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与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互应,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作为教师,面对多样化、变动性和灵活性很强的教材,如果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思维,就很难优化课堂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创新的摇篮。因此,教者要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上,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设置的文理渗透,学科间的交织互补;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王蒙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而一个具有现代创新思维的教师,就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
  (五) 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和爱生如子的红心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要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给学生,首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对学生情感真挚,如子厚爱,知识才能真正传授,课堂上的质疑、释疑才能共同完成,“教学相长”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关爱学生还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如果做到以博爱的胸襟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就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就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会让学生感到愉悦,让学生觉得你是可敬可佩的。我深有体会,也这样认为:对关爱的深浅,是检验教师对事业尽职与否的标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 “五有”中,前四者是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授课的本钱,是必备的知识基础;后者是思想人文素养,是师德的灵魂。五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其素养的提高,对新课标的实施效果,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许高厚等.《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1-1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黄蕾,广东省从化市桃园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与教改。

浅谈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