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网络文学是数字化信息洪流中催生的新型文学形态,它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结合了新的时代特征,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下文学,它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但是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有利有弊,本文通过对处在中国转型期的网络文学的研究明确其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引导大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网络文学作品时,应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评判网络文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文学 中国转型期 当代大学生 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体制加速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文化也随之转型,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转型经历了由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到精神文化、心态文化的转型,呈现出由低级文化形态向高级文化形态转型的态势。伴随着文化形态的嬗变和电子技术(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上历史舞台)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笔者所研究的网络文学是完全化网络文学即新型的原创网络文学,它包括利用电脑、网络在线写作,具有鲜明的网络语言特色的原创性文学作品;它也包括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网络超形象和超综合性的特征创作并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如超文本文学、接龙小说、多媒体文学等。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网络的一种衍生品迅猛发展。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成为欣赏网络文学群体中重要的一员,是网络文学主要的创作者和阅读者。据笔者在潍坊学院调查显示,78.25%的同学看过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同学投入网络文学作品的精力有所差异,但是78.25%的比例足以表明网络文学与当代大学生密不可分。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眼光,并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但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学在带给大学生自由、灵活多变、互动性、平等性等正向功能的同时,也出现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作品呈现出明显的私人化、欲望化、游戏化等负向功能。
一.网络文学带给当代大学生的正向功能
1.网络文学灵活多变的艺术形态、多媒体化的形象塑造手段刺激了当代大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拓展读者的思路。网络文学具有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首先,就文本本身来说,传统文学属于一种一维平面、自足封闭型的静态扁平结构,缺乏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其信息的流动有终极的界限。而网络文学是一种多维面的交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超文本的全息辐射功能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网络文学可以进行网络化的接力式集体创作,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变其中的情节或结局。网络文学更加重视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而传统文学则更加注重展现其最后的成品。其次,就文学塑造形象方面来说,传统文学采用单一媒体文字塑造形象,读者欣赏作品的路径过于单一,读者常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难。而网络文学采用以文字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塑造文学形象,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不同媒体新的艺术综合,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自由选择创作和阅读路径。带有多媒体化特征的网络文学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大大拓展了读者的阅读思路,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
2.网络文学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促进当代大学生平等观念的构建。网络生活是一种狂欢化的生活,主宰网络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亲昵不拘的交往,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随意交流谈论,在这里,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没有特殊的礼遇;在这里,自由写作,自由发表,没有权威、没有裁判者,所有人都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出现。很多人认为:网络文学代表着向民间的回归。正如欧阳友权教授说道,由于网络的出现,“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并且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作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网络写手李寻欢也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它对文学的意义是:借助巨大的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这在文学低迷的时代必将对文学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从内在的本质研究,我觉得网络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它来自“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的目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的情感的真实。大学生可以在完全平民化的自由开放的平台上欣赏和创作自己喜欢的网络形象。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文学带给当代大学生的负向功能
1.网络文学缺少把关人的把关或筛选,导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造成大学生对文学意义的审美判断意识的减弱。“网络文学”被乐观者誉为“新文明的号角”,但也被悲观者斥作“语言垃圾”。网上没有像传统纸质媒体那样的“把关人”,自由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打开,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自由的“赛博”空间上信手涂鸦,不顾忌“把关人”的审核。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文本的随意书写,不加节制,语言过于游戏化,并且很多文学作品为了吸引受众、迎合受众的趣味普遍地走“性、星、腥”的道路,如《我爱上那个做怀不乱的女孩子》、《那个使我失去初吻的地方》等明显靠“性”吸引眼球。在如此随意、艺术拙劣、内容苍白的文学作品中必然导致道德的消失,道德的消失必然伴随着审美判断意识的减弱,甚至消失。当代大学生作为欣赏与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的主力军容易被这些垃圾文字所迷惑而迷失方向。在打破传统纸质文学的自由的网络文学里,雅格调衰微,经典意识逐渐消失,诗性体验很难感觉到。其实,在我们审美判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心灵的体验与感受,需要作品的深度与精美。但是,网络文学带给作者无限自由与开放的同时,导致一些作品在文字上过分随意,在艺术表现上过于粗糙,文学性减弱,不能够达到读者对文学作品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被斥作“语言垃圾”的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必然瓦解了大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审美素质,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心态更加媚俗取宠。
2.网络文学市场化地运作造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急功近利、道德沦丧、思想颓废。在市场经济时代,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的欲望,赚取更多的利润使得网络文学在带给大家自由性和交互性的同时,也更多地充溢着矫情与虚伪,暴力与色情。而大学生自制能力太弱,抵不住诱惑,做不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不良文学作品大大影响了当代大学生良好道德、价值、思想观念的形成。有资料显示:有一位网络文学爱好者写了一本《十美女作家批判书》,全书一共批判了十位美女作家:盛可以、春树、卫惠、安妮宝贝、九丹、尹丽川、虹影、棉棉、赵凝、木子美。作者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十大美女作家都是靠身体写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名利双收,并且她们的作品一经在网上传播开来,在无形中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很多学生看了她们的作品都开始模仿,而且模仿者越来越多,越来越急功近利,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纵观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向金钱不断妥协的商战史。网络文学作品就是一种“文本的流水线制作”充斥着“性、星、腥”。这势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处在中国转型期的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利弊的研究,当代大学生应该优化认知方式,在欣赏和创作网络文学作品时,应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评判网络文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3]汤明.《网络文学的消极因素及对策初探》,载《中学语文》,2009年第9期;
[4]耿东伟.《大学生与网络文学》,载《时代文学》,2009年第六期
[5]张天舒.《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的影响研究》[EB/OL]: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65185.aspx
[6]郝姗姗.《大陆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和现实反思》[EB/OL]: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321644.aspx
[7]吕婷.《网络文学对塑造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影响及应用》[EB/OL]: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06179.aspx
魏学飞,单忠江,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