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改革已经成为主旋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观念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空间的拓展等方面,都有效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主旨领悟不够透彻,导致教学活动步入了误区,这需要引起重视,并应对比加以改进。
误区之一: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错误地理解为“教师袖手旁观”
在新课程理念中,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重要的方面,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这一要求的内涵,只是抓住了表面形式,没有抓住实质性内容。例如有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干脆将教学活动全部由学生自主来完成,这就显得有些矫枉过正。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尤其是在重难点突破环节,单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
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科学理解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体现好“导”的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整体掌控,并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难点进行适当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科学体现。
误区之二:将“优化提升教学手段”错误地理解为“成品课件使用”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普及,走进了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绝大多数教师在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表现较为出色,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对这一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走进了另一个误区,就是过于迷信成品课件,不管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如何,全都运用成品课件完成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发挥,被设计好的程序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陷入被动境地。
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在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多动脑筋,不能在教学条件改善的条件下,反而让互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机械呆板。教师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一定要掌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实用,二是恰当,三是精炼。对于教学课件,教师一定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应当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最好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让课件与教学结合更紧。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够将其作用发挥至最大化。最后,教师要控制对其的使用次数。
误区之三: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错误地理解为“降低激励门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必须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充满积极快乐的情感。例如许多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这一措施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在这一手段的运用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度”,将表扬激励的门槛降低,动则表扬,许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降低了对教师表扬激励的渴望程度,影响了激励手段实际使用效果。
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科学使用表扬激励手段,一定要把握好表扬激励的门槛,对待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标准进行表扬。在后进生取得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成绩长期处于班级后列位置的学生,更加珍惜教师的肯定,这些肯定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促进效应。对于优秀生而言,他们本身处于学习活动的强者地位,教师对其进行激励时,一定要注意是在学习难度高于学生水平的条件下,从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不能随意对其表扬,以致学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误区之四:将“营造恰如其分情境”错误地理解为“教学煽情表演”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加深对教学情感的领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立足点不准确,不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是倾向于表演煽情,将学生当作道具,将教材当作剧本,自己则成为了主演,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怪圈,实际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并采取恰当的方式为教学活动营造氛围。首先要对教学主题与情境进行分析研究,在最为恰当的时机进行氛围营造,如课文中最为激烈的场景、最为幽深的情绪等,采取音乐烘托、影音展示等方式,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教学需要,运用过于夸张以及学生无法理解的方法都是不恰当的,尤其是不能为了提高教学表演性而营造情境,应当踏踏实实地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而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增强其对情境的感悟,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由此可见,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全面、科学、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陈玉珍 江苏盐城新世纪学校 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