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对语文学习的方式有了新的追求,更多的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方式”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应是寻找和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思维导图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时轻松地掌握更佳的方法、明确主线;它能够更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导图的运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记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能力 思维导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得到转变,首先应该是教师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启发,要求学生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发挥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的群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厚自己的底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内涵解读
自主学习。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尤其学习语文,当老师给出一定的方法时,学生应该自己通过工具书去识字、书写,自己读书并写读书札记,自己学会阅读和写作。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还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式力争让每位同学面对所需交流的问题、任务,积极参与进来,沟通、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一种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学习模式中以求提高。
探究学习。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学生不但会真正了解他人参与学习的心境,关注他人的学习情感,而且自己也能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从而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可见,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在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时,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要善于想象、质疑和创新。因为这是一个能更好地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能力和启动学生的记忆、组织、创造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借助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在推动力,即学生自身对语文能力的认识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语文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对所接触的语文信息,学生要储存、加工和提取。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简单、有趣的思维工具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维导图提供思维的“全景图”,可以使人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案。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学生利于思考、探究和联想,把知识进行组合、联系,采用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进行知识创新。而这也正是语文能力培养中非常需要的,学生在自我、合作、探究学习时迫切需要这些能力的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各个领域中的运用
汉字的正音、正形、正意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但汉字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者数量繁多,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而应用思维导图就会借助图片把汉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繁琐的汉字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在一种新鲜的感觉中学习。如对以下、、这些象形文字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去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史的兴趣。
学生学习词语时习惯就词论词,很难进行积累,而思维导图强调学生思想发展过程的多向性、综合性和跳跃性。用思维导图学习词语时,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任意驰骋。比如在学习成语时,由“快心满意”想到“意到笔随,快心遂意;以快言论;能言快说;眼明手快;心如刀锉;爽心豁目;额蹙心痛;羊体嵇心”等等。这个过程是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其词语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课内外已经接受了很多知识,要让学生将多种信息和所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句子。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利用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到有意义的语境中,激发学生创造的强烈愿望,使其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句,从而成功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技能运用。如刚刚学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老师把画面和出处出示给学生后,让其联系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实际造出更精彩的句子。
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突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意思,顺利答题。例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最重要的是理清说明顺序,如果给这一课建立了导图,如景泰蓝的制作有六大工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然后依此去学习重点,掌握起来就轻松多了。语文学习中的阅读量大,而且阅读是解答其他类型题目的基础,例如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甚至材料作文中对材料的把握,阅读能力都是基础。
思维图式也有助于写作的练习。当作文给出话题或材料时,学生围绕其中心进行思考,把思维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教师给予客观指导,这整个过程正是思维导图的形象再现,同学们针对一个问题在头脑当中产生的思想以网状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习完某些章节后,应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 进行储存与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图式分析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知识的主要内容框架,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使用思维导图,使考前复习资料只有一些整理好的图式,一目了然,以便于学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复习。
四、结语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在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广博的语文知识时掌握科学而适用的方法,并充分挖掘出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提高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这种内在的动力存在了,新课标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就会很快形成。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XGHB0900。)
参考文献:
[1]董建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1.
[2]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3]参见孟河银.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EB/OL].http://www.lyzx.org/suibi/06033105.htm.
[4]陈建霞.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田耀宗 山西省榆次二中 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