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48

[ 张坤荣 文选 ]   

小议“来”字

◇ 张坤荣

  “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这个在一般人看起来是纯动词的字,在《辞源》中的第一个义项是名词“麦子”。《说文解字》中注:“来”,象形,甲骨文字形,像麦子形,本义是小麦。小麦叫“来”,大麦叫“牟”。《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句子,意思是天帝给我麦子的种子,命我教导百姓种植。后来方言中又把“来子”作为橄榄的别名。元代郝经的《陵川集》中有《橄榄》一诗:“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这里的“来子”就是用来泡茶的橄榄。
  “来”在古汉语中作动词时有“至”、“还”、“及”等义项,它也可以用作时间副词,译为“刚才”,多存于对话中,如“荀或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耶”’(《三国志·魏书》)。其中的“来”就是这个意思。有趣的是,“来”还可以译为“未来、将来”,如“来日方长”(《饮冰室合集·文集》)、“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指南录)后序》)中的“来日”、“来者”指“将来的日子”、“将来的人”。
  “来”还常用作助词,无意义。比如“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想念)”(《诗经叫、雅》)中的“来”只是用于加强语势,表达对母亲的强烈思念。而“阖归乎来”(《孟子·离娄上》)、“长铗,归来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的“来”和“乎”连用,都是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咧”、“啊”、“吧”等。《礼记·檀弓下》记载的“嗟来之食”的典故中,黔敖高呼:“嗟来食!”有的课本断句成:“嗟!来食!”这是不正确的。原文后面还出现了“嗟来之食”这个成语,“之”是结构助词“的”,由此可见应是“嗟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来食”结合紧密。所以,“嗟来食”的断句应是:“嗟来!食!”翻译成:“喂!吃!”这里的“来”和“嗟”一样,都是语气词,而不是趋向动词。
  《神雕侠侣》的片尾曲《归去来》,其曲名应是源自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来”、“兮”都是句末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归去来”就是“回去吧”的意思。杨过和小龙女最终隐居终南山古墓之中,“归去来”表现的正是这种归隐之志。
  “来”字还可作诗歌中间的衬字,如元曲中有一句“这几日离多来会少”,“来”只是为了声音规律而配合的音节。这种用法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比如“正月里来是新春”。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作助词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如用在数词一、二、三的后面表列举:“一来领导关心,二来自己努力。”或和“着”组成词“来着”用在句尾,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刚才我们开会来着”,“我昨天上天津去来着”,等等。
  汉语中有许多奇妙的语言现象,多一分研究,就多一分收获,一个小小的“来”字,也能让我们发现不少的乐趣。
  (作者单位:迁安市第一中学)

小议“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