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同时译句变成了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似与原句句式不同,原句只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译句和原句意思正好相反,显然不符合文言文翻译的要求。那么这个“岂”字该怎样理解呢?
联系上下文来看,第一句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先说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然后征求刘备的意见,是否愿意见一见他,而刘备的回答是要徐庶带诸葛亮一同来见。刘备此时一心想建立一番大业,正是思贤若渴之时。可见刘备是愿意见诸葛亮的,并非不愿意见他。因此,将这句译为“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就显得不妥,似与上下文衔接不上,也不符合刘备的意图。其次,第二句是诸葛亮向刘备说明荆州的地理位置、战略意义以及夺取它的可能性,并希望刘备首先夺取它,而刘备此时连立足之地也没有,非常愿意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建立发展根据地,根本没有不愿意夺取它的意思。将这句译为“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也似与上下文衔接不上,更不符合刘备的意图。
再查《古汉语词典》,“岂”字也没有解释为“难道不”或“难道没有”的意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里的“岂”字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作“可”。那么,上述第一句可译为:“诸葛孔明,是个卧龙,将军可愿意见他吗?”第二句可译为:“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可有夺取它的意图吗?”只有这样,译句才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才能够衔接上下文,也才符合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作者单位:大邑县上安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