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39

[ 江向阳 文选 ]   

审时度

◇ 江向阳

  先秦诸辩中,孟子的论辩最具艺术特色。孟子的论辩,不像孔子般长驱直入,也不像庄子善于托物寓理,而是在战略上,能够充分考虑到论辩另一方的地位、权势,进而抓住其相应的心理反应,善于审时度势;战术上以攻为主,但攻击时环环设下圈套,显出温而不火的特色。
  
  一、反客为主法
  
  《庄暴见孟子》一文中,齐王召见孟子,齐王为主,孟子为客。按理发话的主动权应是齐王,但如果齐王先发话了,那么谈话会导致漫无边际不得要领、难切主题的局面。所以,孟子估准了这一时势,积极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的这一明知故问,使得齐王“变乎色”。“变乎色”的原因有二:一是“惭”色,如朱熹语“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二为“愠”色,因为孟子作为一个被邀请来谈话的部下(臣子),没有客套也不见半句寒暄,就大有兴师责问的气势跟领导(齐王)说话,表现不恭,齐王当然不高兴。这样的问话加上齐王之变色,看起来,谈话似乎并不投机。
  但偏偏孟子这一明知故问促使齐王不可能也不好回避,齐王曾对庄暴说过喜欢音乐的事——鱼儿上钩了。于是,孟子既赢得了时间,又牢牢地控制了论辩的主动权。
  
  二、顺水推舟法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王使用的是暗度陈仓的方法,用“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两个概念企图蒙混而过,想证明两个事实:我是说过我喜欢音乐,但我也承认喜欢的音乐是庸俗的,你能怎么着?聪明的孟子并不急于跟霸气的齐王讨论音乐,你要度过陈仓,那我就索性来个顺水推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好吧好吧,只要你喜欢音乐就行,你的天下就太平了。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并不重要。一句话。犹如一杯暖心汤,巧妙地迎合了王者的自大自尊,为后来的攻打蓄养了气势。
  
  三、偷梁换柱法
  
  果然齐王又上当了,他急忙问,可以听听道理吗——我随便听什么音乐,都能把国家治理好吗?可以!孟子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的两句问话,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原来关于音乐内容的谈论,偷换成关于欣赏音乐的态度和方法的论辩,变“喜欢什么”为“怎样喜欢”,变音乐问题为政治问题。齐王回答说:当然和别人和大家一起欣赏是更快乐的。看来孟子还可以再问齐王:你是怎么欣赏音乐的?但是孟子没问,他并不急也不火。
  
  四、欲擒故纵法
  
  至此齐王的情趣和思路已不知不觉进入孟子设下的圈套,为了使齐王彻底就范,孟子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
  他向齐王描绘了两幅因为赏乐态度、方式不同,而招致国家天下结局不同的画面。喻明实施“不与民同乐”的苛政,则民不聊生。民怨鼎沸,实施“与民同乐”的仁政,则国泰民安。在这个回合中,孟子为什么不直接摆出当时齐国的社会现实,而采用虚设的现实描绘呢?上文已述,孟子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伴君如伴虎嘛,弄不好列陈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不仅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还招来被害;这样做,避免了尖锐的冲突。
  
  五、绵里藏针法
  
  显然,齐王再笨,也早就悟出了孟子的用心,但你孟子这样步步紧逼,我被动接受你的道理,是不是有点太窝囊了?不会的,孟子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来看这句话:“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这是一个假设句,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与百姓同乐→王天下
  意即你想统一天下,就得与百姓同乐;或你要是能与百姓同乐,那么就能够统一天下。表明的意思一样,但孟子为什么不说“今王欲王天下,必与百姓同乐”呢?因为原话和这个句子在语气上有别:原话含蓄而有余地,后者体现了你要统一天下,除了与百姓同乐而别无选择的强硬语气。采用后者,齐王即使心服口也不服,假若齐王反问一句:我别无选择了吗?那孟子又将碰到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了。
  现在,齐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作者单位:南岳中学)

审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