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当讲到“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一句的注释“[烂熳]即烂漫”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的注释“[模胡]即模糊”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在这些词语的注释中,既然现在常用的是后者,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后者,而非要在文中运用前者,再在课文下面作这类累赘的注释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好,于是有了兴趣,就在课本中继续搜寻,结果在同一册课文《雪》中又找到了类似的情况:“[蜡梅]即腊梅”、“[胡蝶]即蝴蝶”、“[壶卢]即葫芦”。
在《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类似的注释是:“[丫杈]即桠权”、“[偶而]现在写作‘偶尔”’。
在《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类似的注释是:“[影像]印象”、“[瑟索]即瑟缩”、“[展转]同辗转”。
类似的注释在其他课文中还有很多,恕不一一赘述。
我列举上述编注现象,旨在说明,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书面语使用的规范化,方便社会交际,推进全社会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于2002年3月31日起试行,同年6月10日印发全国。在《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教师应认真学习、掌握《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内容,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贯彻执行此规范,向学生教授推荐词形。教育系统的公文、教材和教学辅助读物(含电子介质)、教育报刊、教育影视字幕等,应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新编教材应使用此规范中的推荐词形;现行教材再版时,应依据此规范做技术性修订。”
可见,现行人教版初语教材中出现的使用“非推荐词形”的做法是不符合《通知》规定的。
当然,《通知》中也有这样的规定:“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教材(如文言文等),应对其中的非推荐词形加注说明其推荐词形;古籍整理、有关的科学研究、面向海外的繁体字版教学辅助读物(含电子介质)等,可不受《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限制。”但是,将鲁迅的作品选入初语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初中生阅读和写作,并非为了典籍考证或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现象,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必须忠实于原文”。相反。“忠实于原文”之后,既增加了编者的注释量,又为学生阅读设置了不必要的语言障碍,给学生造成语言运用上的误导,从而影响全社会用语用字的规范化。
退一步讲,如果非要“忠实于原文”,以显示原著在语言上的时代特征,就不妨参照四大名著的编辑法,可针对不同对象将有关作品分编为:原著版、成人普及版、青少年读本等,但在中学教材中,则必须“使用此规范中的推荐词形”。
这样,既减少了编者的注释量,又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还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书面语使用的规范化,同时,这也不失为一种关爱学生的“减负”之举。
那么,上野的樱花还要“烂熳”多久?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