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16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 郑 艳

  泰格特的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下),通过同住一个病房的两位病人互相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一个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另一个则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作品体现了作者扬善贬恶的道德倾向。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美文。作为教师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心理、对比手法等多角度来引领学生进行体验、讨论和交流。但是,这样的文章进行人文性教学时也很容易流于苍白的说教,概念化地贴标签、划类别,所以教师本身对文章要深入研究、思考,要看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以外的东西,抓住文章的精义进行引导,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对自我与人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近窗病人为什么要把一堵光秃秃的墙描绘成如此美丽的景物呢?你怎样评价近窗的这个人?回答大体为:近窗病人如此描绘主要用以告诉病友世界是多么美好,从而鼓励病友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他善解人意,宁可自己忍受病痛,也要苦心为他人着想的伟大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如果学生的回答仅限于此,未免有点浅薄。试想这样一篇1200余字的小说,而作者竟然用近400字来描述窗外的美景,并且描绘得如此细腻、生动:“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舰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一个心中没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怎会这般绚丽多彩?近窗病人描绘的不仅是自然景物,而是一个伟岸的形象,一颗美好的心灵。文中还这样交代:“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两个小时成了他和同伴共同盼望的美好时光,那么近窗的病人给远窗的病友描绘美景时,就不是在忍受着痛苦,而是他自己也喜欢做这件事。在这般的憧憬与想象中。他也沉醉了,仿佛自己的眼前真的幻化出那幅充满生命气息、安详和谐的生活场景。在给病友送去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着。在给病友带去幸福的同时自己也编织幸福、亲历幸福。如果别人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这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真正幸福的人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当我们做好事的时候,不仅利他而且利己,这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要让我们的学生做这样的一个人,不仅自己内心充满阳光,也能让这种光去照耀别人,温暖别人。
  还有一个问题,远窗的病人最后终于得以靠近窗,而他看到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远窗的这个病人当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时,他听得那么津津有味;当他心中最初涌出那可耻的想法的时候,他也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惭愧,可他愈是克制,这种想法愈是强烈,最终由嫉妒而至怨恨,由怨恨而至残忍。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却没能尽举手之劳,而眼看着同伴死去。这个远窗病人对近窗病人的恨,无非就来自于他比自己多一个能看到外面景象的机会,如果我们说远窗病人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也同样都是熟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话,那么他的这种“爱”充其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自私到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竟不惜以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这显然和上面我们分析的近窗病人在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同时个人也获得幸福的境界差之甚远,通过两者的对比,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也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去思考,我们并非圣人,也会迷失自己,在私心作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做错事。某时由于一点私心。可能占了一些便宜,这点小便宜可能也曾让自己暗暗窃喜。但夜深人静,我们扣问自己心灵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责和不安?由自私而获利所带来的满足会长久吗?为了一点点利益,而让自己的心灵背负那么沉重的包袱,太不值得了!让我们的私心还没有给别人带来太多的伤害的时候,赶快反省自己,别等着像文中的远窗病人一样,虽然他得到了靠窗的机会,但却会怀着愧疚、自责与不安了此余生。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君子,内心坦荡、充满爱和光明的君子。
  (作者单位:辽宁师大文学院)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