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34

[ 卢广成 文选 ]   

浅谈“喻”的宾语

◇ 卢广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而后喻”被注解为:“(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也把此句注解为:“(人见其色,闻其声)而后喻晓其所为矣。”总之,不论是教科书,还是注疏书,都把此句中“喻”的宾语指定为人称代词“其”或“他”。但笔者认为这里“喻”的宾语应该是孟子之“道”。现略陈浅见,以供商榷。
  首先从语法习惯来看。此句所在的整个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是一个由三个条件关系分句构成的二重并列关系复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人”,后面的分句都省略了主语,这就说明它们的主语也是“人”。按汉语语法习惯,后面句子的主语如果和前面句子的主语相同时,则可以承前省略,否则不能省略。因此根据第一个分句的结构和本教材里翻译出的句意,可以把整个句子作完整的补充:“人恒过,然后(人)能改(错);(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人能)作(气);(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人能)喻(他)。”这样一补充。在结构上是符合整个句子的要求的,但在意义上却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最后一个分句有了歧义。它既可以理解成“(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人能)喻(他人)”。也可以理解成“(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人能)喻(他自己)”。这样有歧义的句子,出现在千古流传的名文中,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很显然就是后人在给这个分句作翻译时所补充进来的这个宾语意义不明,“他”既可以理解成“其他人”,也可以理解成“他自己”。因此把最后这个分句的宾语补充成“他”,绝对不正确。那么“喻”的宾语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由前面两个分句的宾语推断出呢?
  前面两个分句也省略了宾语,这又怎么办呢?然而庆幸的是,它们所省略的宾语都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人们常常只说“吃”而省略了它的宾语“饭”一样。于是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就可以补充出“改”的宾语就是“自己的错”,“作”的宾语就是(自己的勇气)。如此推断,最后“喻”的宾语也当然是“自己的所求”,即“道”。因此,根据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和汉语的语言习惯,这个句子所处的整个复句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人恒过,然后(人)能改(错);(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人能)作(气);(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人能)喻(道)。”或者再具体一点就是:“自己恒过,然后(自己)能改(自己的错);(自己)困于心,衡于虑,而后(自己能)作(自己的勇气);(自己)征于色,发于声,而后(自己能)喻(自己所求的道)。”这样一补充。既符合本文原意,也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了。
  再从文章主题思想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旨是,人首先要在“忧患”中去“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才能达到“生”的目的。这里所列举的“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都是人在“忧患”中的具体体现,而“改”、“作”、“喻”也就是在这些“忧患”中“曾益”的“其所不能”,即改革创新、振作奋起、喻道明理的能力。如果把“喻”的对象理解成“他人”或者“他自己”,那就表明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如何去理解人,或者是让别人来如何理解自己,这样就把整个人生的意义说得太简单和片面了。
  然后从生活实践来看。“(人)征于色,发于声”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人们了解他”或者是“喻晓其所为”,那“他”就最好去到舞台上去表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如孟子果单凭一个人外在的“色”和“声”来让人们了解他,那大多时只能让自己挨骂或让别人受骗。孟子一生说梁、齐,奔宋、滕,形容枯槁,呐喊呼号,可最后结果呢?不但很少有人理解他,而且有很多人排挤他。其实一些大智大圣,在当时世俗的眼里往往都是难以理喻的形象。一路唱来的跛道人,衣服褴褛的济公,当时都被人讥为疯子或傻子。屈原那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鲁迅那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不都是人们不喻“他”而自身喻“道”的孤独的悲鸣吗?可见“征于色,发于声”是探索者在生活中历练成的自然形象,而不是表演家到舞台上扮演出的艺术形象。同样“喻”的对象也不应局限为一个单纯的“他”,而是求索者本身孜孜以求的“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而后喻”的宾语应该是“道”。据此本句完整而具体的解释应为:“枯槁憔悴之色不知形于脸色上,叹息吟咏之声不觉流于言谈中,然后自己才能大彻大悟,大‘道’通天。”这样既符合作者本意,又富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道”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价值和终极的人生目的。“征于色”可以理解为冥思状,指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发于声”可以理解为善问相,指不耻下问,随时随地来求教,而后自己才能真正地去“喻(道)”。
  (作者单位:庆阳环县职专)

浅谈“喻”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