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28

  

秋逝

◇ 章 敏

  一位智者曾说过:不读鲁迅,就不懂得旧中国;不读鲁迅,就不算是—位有修养的中国人。鲁迅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他的一生,是以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而来的忧思的一生。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小说,也是他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孔乙己》作为中学教材中的名篇,其布局十分巧妙。众所周知,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登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悲惨地消逝。鲁迅用笑作为战斗武器,在同样是受苦人的笑声中,使孔乙己的悲剧更增添了悲凉色彩。以“乐境写哀,更显其哀”是鲁迅作为大家的大手笔,其实文中类似“以乐写哀”的还有文中的节日,在这里我们来探析文中所提到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中秋,在《孔乙己》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是在中秋前,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在月圆人团圆的节日里,孔乙己却孤身一人,并不得团圆,而且行窃不得,连温饱都不能,在那样一个只有冷漠,连怜悯和同情都变成奢侈品的社会里,人们只把孔乙己当作笑料,在人们的精神杀伐中,他就像鲁迅曾经讲述过的猫捕食的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的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在秋风中,孔乙己似一片落叶般飘落,别人的团圆却是孔乙己人生走向灭亡的最后一步。
  第二次出现是在中秋以后。到了初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孔乙己穿着破夹袄,带着四文大钱用手走来温一碗酒,我们读到这已经只有用“沉重”二字了。可以想想这时候的孔乙己的四文大钱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笔财富,他为了保全自己诚信的人格拿了出来,这是他仅存的清白。一向自命清高的孔乙己平生最为珍视的那身读书人的长衫已经永远地离他而去了,他最不情愿的偏偏成为现实,他穿上了“破夹袄”成了真正的短衣帮。长衫是孔乙己惟一的精神寄托,没有长衫的孔乙己就不是真正的孔乙己了。因此,他注定要消逝。在这样的境况下,这一群人仍然不肯放过对他的嘲弄:“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此时的孔乙已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杀伐下,已近乎行尸走肉,清白荣誉尊严于他已是身外之物,他所求的就是多喘一口气,原来那可以遮羞的借口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了,一个人还能欺骗自己,那么他还可以苟活。到了连自己都不能骗的地步。除了灭亡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第三次出现中秋是人们已经遗忘他了,孔乙己后来的湮没不闻,除了死亡,我们还能作何猜想呢?孔乙己在秋天为自己的生命画下了一个圆。
  鲁迅在《野草》中说过一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钱理群先生称这是鲁迅式的思想,因死亡而证实生命的存在,因死亡证实生命的意义。秋,既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生命季节,秋叶飘零,人们在秋天团圆,孔乙己在秋天死去,这是生与死的交融,他的死在书中没有任何涟漪,于社会,却引起了疗救的注意,其实,孔乙己的生命结束却是问题的开始。
  (作者单位:安岳中学)

秋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