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汉字中的大部分字可以据形推义,也可以因义推形,汉字还可以据义推音。
高语第一册的第五单元先秦历史散文中,课文正文下边的注释部分,编者在2005年出版的修订版课本中对有些字音进行了一些改动,但有些需要改动的注释却并未改动,笔者想谈谈一己之见与读者共勉。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两个字的字音进行了改动。一个字为“汜”,一个字为“阙”。在2003年出版的课本中,它们分别读fan和jue,但修订后的课本注释分别读fan和que。这一更改非常正确,因为据义可以推音。“秦军汜南”,这里的“汜”为“汜水”,一般来讲,大多“山、川、河”这些地名多与姓氏关联。“汜南”的“汜”本来有两个读音:读fan时为姓,读fan时同“泛”。因此,这里改读为fan就合情合理。另一个“若不阙秦”中的“阙”字也有两个读音:一日jue(挖掘义),一曰que(损减义)。并且,在古汉语中“阙”字很多地方本来就通“缺”,所以新版本改读为que,也就很正确了。
但同是这个单元的另一篇课文《勾践灭吴(节选)》中“疾疹”二字注释为“指患病的人”。那么这个“疾”,毫无质疑为“病”或活用为“病人”,而这个“疹”字呢?课本注音为“疹(chen)”,而读chen时根本没有“病”或与病相关联的意思,只有当它读zhen(“皮肤上起的小疙瘩”义)时才与“病”或“病人”关联。故而,本人认为这一字音“据义推音”应改读为zhen,而不是读chen。
以上诸例提醒我们,在遇到有些多音字的时候,要判定它在具体语境里读什么音,完全可以据义推音。
(作者单位:郧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