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29

[ 姚建芳 文选 ]   

最是动人一“细节”

◇ 姚建芳

  什么是细节描写?一般地说,对那些细微、具体可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称之为细节描写。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让人印象深刻被称作经典的细节描写。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会“回”字四种写法的描绘,突出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终不肯断气的细节,人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既是父亲送“我”出行的细节,还是全文行文的结构线索,更是作者抒发至性至情的最好载体。
  现代诗歌也不乏“细节”的精妙之笔。如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童年是午后的秋千/数白云一片片,和你赤脚走在雨天,看彩虹挂天边”……多富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
  如此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词尽管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它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古典诗歌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古典诗歌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试看我们中学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就有相当多传神的细节描写。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选取了分手在即的一个细节,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对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正是“妃子笑”这一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力地讽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可见运用细节描写,能够使诗歌走出平庸,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意万重,异乡作客,秋风起兮,触动离愁,欲作家书,思绪万千。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直叙乡思,只写了刹那间的个人生活的一个细节。一个“又开封”,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地表现了出来,耐人寻味。乡思之重,感慨之深,却以平淡、自然、精练的七个字表达与呈现。
  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潋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抛莲子”,她抓起一颗莲子(那是她初恋的一颗心),扔过水面,扔向那少年。无端,点少女之冲动。这一抛莲子,实在是太大胆,不仅对人世间的礼法,连少女自己的矜持也置之于不顾了。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半日羞”,抛了莲子后,才猛然感到远处有人看见呐!也许是岸上的旁人,也许是邻舟的女伴吧,这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只恐”,写赏花者的心态:一个“恐”字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写出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但向衰败迈进了一步;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蓬头稚子”,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遥招手”,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虽篇幅短小精悍,但形象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古典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做到:(1)烘托氛围,渲染环境气氛;(2)真切、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3)揭示主题思想,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运用活生生的细节,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能使诗歌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细节是意象的灵魂,鲜活而有魅力,古典诗歌的意象因细节而动人。把玩细节,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韵味无穷。总而言之,把握意象,可进入诗人缤纷的感情世界;而品味细节,能感受诗歌多彩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最是动人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