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26

[ 郭启枢 文选 ]   

杜牧缘何择“戟”

◇ 郭启枢

  人教版初语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遴选了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诗。笔者在教授该诗的过程中,就“折戟”一处有了一些想法,特作此笔录,以求教于方家。
  现录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众所周知,这是一首咏史吊古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的。诗篇一开头便借古物(“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注解上说,折戟,断了的戟;戟:一种武器)那么,笔者想到,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杜牧为何对“戟”情有独钟呢?是机缘巧合,真正如韵译中提及的那样: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是另有他因?笔者认为,杜牧在该首诗中之所以选择“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
  
  一、理想之戟
  
  首先,让我们来查一查杜牧的档案。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潮州刺史,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有经邦济世的抱负。他擅长诗、赋和古文,以诗最为杰出。他推崇李、杜、韩、柳,但不因袭古人,不囿于时尚,具有创新精神。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可见,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绝不等同于普通的文人墨客,可谓英雄人物。
  另外,诗歌是意象的组合,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杜牧选择“戟”作为意象,是饱含了理想成分的。缘何?因为杜牧写的是三国时代的事,抒的是英雄成败情。试想,把“三国”和“戟”这两个名词组合在一起,你会联想到什么?答案是肯定的:三国时代第一猛将吕布。英雄爱英雄,英雄惜英雄,作者在这里的选择给予读者以无限遐思。
  
  二、王者之戟
  
  第一,让我们先来为“戟”验明正身。戟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最初以青铜制造,战国末期才逐渐用铁代替青铜,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1975年北京近郊发掘周初(约公元前1120年)木椁墓,出土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古籍所载“棘”即“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预注:“棘,戟也。”戟又为战国时的五兵之一,可知戟为当时常见的兵器,发展到三国时期可以想象出改善的精良程度。
  第二,让我们再谈谈吕布的“戟”。大家都知道学武艺都是从短兵器开始学的,比如剑刀等,基础打好后,开始学棍等基础长兵器,再过个阶段开始按自身特点选择是学大刀还是学长枪。戟是矛和戈的结合体,其最难用的地方在于容易和对方兵器搅在一起,这时拼的就是臂力,力气小的兵器都会被勾掉!吕布是三国第一勇将,当然能将戟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看看吕布的出场造型:“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战神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可以说,戟在时人,即便杜牧本人的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是可以想见的,尤其是三国时代吕布的兵器。一戟定乾坤,所向披靡,何其潇洒自如!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杜牧可谓无限神往之!因此,由物及人的选择戟亦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失望之戟 
  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吕布最终为曹操所害,白门楼下,汉末的弄潮儿吕布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一代枭雄终于陨落。那富有传奇性的方天画戟随着吕布的天亡而不复神采。对此,杜牧是很神伤的,因为这也是他的一种理想的湮灭。悲人及己,更增失望情绪。与其他晚唐诗人不一样,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精于用兵,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信心,存在着很乐观的幻想,这种理想的依据主要是贞元、元和年间的“中兴”给他的幻觉,同时诗人所经历的文、武、宣三朝暂时稳定的局面也给了他这种希望。杜牧以为既逢“明主”,就有可能实现恢复贞观之治的理想。杜牧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也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结果呢?晚唐大多数士大夫醉生梦死、悲观颓废,产生不了任何共鸣。仕途坎坷的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免流露出消极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杜牧择“戟”是“三思”而后行的,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并非偶然为之。出身于高门世族家庭的他,性情耿介刚直,不逢迎权贵,不经营财利,特立独行,天马行空,铸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也注定了后人要对他进行不息的“磨洗”。可以说,“杜牧作为这一代优秀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如果说李商隐诗的感伤色彩反映了唐亡以前人们所普遍感到的没落情绪,那么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奇哉,三国戟!惜哉,晚唐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
  八百桥镇初中)

杜牧缘何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