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6期 ID: 147440

[ 李学开 文选 ]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

◇ 李学开

  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从大体情况来看,考生做得并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法可循,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不拘于时”(《师说》)与“学于余”(《师说》)中的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同来。“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2 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又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 功能认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记住这些特殊的用法,对答题很有帮助。如2004年高考题(江苏卷)“蔡京以官僚之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第二句中的“之”处在主谓之间,作“备”的宾语,因此可推断“之”是助词,无义。而第一句中的“之”处于两个名词之间,应该是助词“的”。
  
  4 替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讲得通,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加点字“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人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例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②“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例③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6 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孜孜焉惟进修是急”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其为指代性副词。
  
  7 标志确认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用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又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8 实例推断法
  
  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把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再看如下三个例子: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作者单位:英山县第一中学)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