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在学生自身的支配之下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它是一种现实化了的本能。作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自我意识”,即是强调学生在整个写作思维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产生自身的写作动机、内在需求、情感激发和提升愿望。因此,强化自我意识,就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升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既然“自我”意识如此重要,那我们教师就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当下作文教学中一味灌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学生以“自我实现”的空间。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自能作文,要有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自我意识
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有的学生往往对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少对事物特有的敏感性,写起作文来冥思苦想,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缺乏观察体验生活的自我意识。只有强化这种自我意识,才能使自己沉下心来,用心地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才能使自己有意识地从更深层次、更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也才能使自己将获得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处理,从而构思成文。因此,确立和强化观察、体验的自我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地用心观察、用心体验。个性鲜明的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五彩纷呈的自然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万象,都可以是学生观察、体验的客观对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引导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实地观察自然的情景,他这样描写道:“我们坐在山岗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这样的观察越细致,体验越深入,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提升就越显著。
笔者曾要求学生观察自然物态,并写成观察笔记。有一位同学选择了“雨”这一客观物象进行观察。请看小作者对雨所作的观察和描写:
听雨富有诗意,实在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夜晚一切都沉寂之后,静静地躺在床上,默默地听那雨点儿打在树上、屋顶上、玻璃窗上、水泥地面上,叮叮当当,劈劈啪啪,淅淅沥沥,响个不停,你的心灵会于无形之中得到净化。那雨,仿佛是在喁喁私语,又似乎在与你悉心交谈。
雨声,是无形的难以描摹的客观事物,但是,小作者却描写得非常传神,这不能不说作者有着观察物象的自觉意识。这段描写传达出了自己听雨的内心感受,这是作者“自我”体验的真切表露。可以这么说,是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自我意识,使作者对“雨”这一物象有了具体的感受,进而产生了一种极为愉悦的心理状态,然后,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这里,自我意识的作用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二.自能作文,要有激发写作情感的自我意识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为动人、最为神秘的领域,同时,也是学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系统。写作情感,就是由写作动机、写作需求形成的写作激情,它作用于整个写作活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以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形容词所表达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如果说,确立观察和体验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性环节,那么,激发写作情感便是学生开启写作思维的关键性环节。
既然写作情感的激发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着意强化学生的自我写作意识,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冲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常规作文教学的形式和程序。采用体现“自我意识”的开放型作文训练形式:(一)改变命题形式,给学生写作以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二)采用活动方式,相机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三)引进时代热点,引领学生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些举措,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写作冲动。
笔者在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方面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次作文训练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然后,让学生分析体会文章的妙处,强化他们的审美趣味,激发他们审美表达的愿望。此后,要求学生利用春游机会,注意选择某一写作对象进行细心观察和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相互交流观察心得,老师适时评点和表扬,这样,学生的自我写作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大多数学生进入了“情动于中而发乎辞”的理想的写作状态,创作出了《西山仙境》《故乡的春》《春天的色彩》等一大批佳作。这些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褒扬。
三.自能作文,要有发展自己写作个性的自我意识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给他们一把“万能钥匙”,往往用一些写作模式来指导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套路,这样的作文,看不到动人心弦的真情实感,更看不到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有的则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主题伪圣化的陈词滥调。这种情况,在历年高考阅卷中可以得到印证。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心智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素养、性格爱好以及认知水平不尽相同,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因此,作为学生,其本身要有发展自己个性的自我意识。作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尊重每一种满溢生命活力的、独特的精神产品,而千万不能用模式化的东西僵化学生的思想,遏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强化发展自己写作个性的意识,能有效地营造出自由写作的空间。列宁曾指出“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只有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才能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各种框架,让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想就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作的根源是发表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论写作教学》)。如果能让学生把写作视为快乐、轻松地把内心情感宣泄出来的话,那么,这种从胸中自然流淌的作文,才能开放出千姿百态的个性之花。
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道供料作文,其材料是这样的:
墙壁上,一只蚂蚁正艰难地向上爬,连续爬了六次,然而每次爬到一半时,都滚落下来。但过了不久,蚂蚁又从原处开始,沿着先前爬过的路线,又艰难地向上爬了……
我规定的作文是这样的:请根据这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很显然,这篇供料作文要求同学们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然后提炼出中心论点来。于是,大多数同学确立了“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面对挫折”等不同的中心论点。就材料而言,这些立论无可非议。然后,有一篇题为“另辟蹊径又何妨”的作文令我眼前一亮,请看作者的议论:
这只蚂蚁实在太傻了,如果它能换一个角度,改换一下爬行线路向上爬,或许它早已成功了。可是它始终从同一路线向上爬,路还是那条难走的路,因此它也许只有继续滚下来的份……
这段分析颇为精彩。小作者打破常规,逆向求异,体现了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见。这正是作者的个性化创见,而这种“个性化创见”的生成,是作者发展自己写作个性的自我意识所致。如果没有这种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独出机杼的佳作来。
四.自能作文,要有自改自评作文的自我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大多由教师评改,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究其效果,恐怕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教师越俎代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客观上使自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评改文章的锻炼机会。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有过精辟的论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是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事实上,我们教师可大胆放手,相机引导,努力创造使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作文的自评方面,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摘录学生的两段评语:
本文作者采取故事形式,讲述了他为生命着色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三原色的奥秘与生命的奥秘:三原色可以创造无尽的色彩,只要你敢于创造,生命因此而美丽!作者又将自己对红、黄、蓝的观点托出。语言流畅,内容新颖,结构完整,故事形式也别出心裁。
为生命着色,是个诗意的题目,可以体现生命的内涵。若仅仅描述颜色的特点,仅记叙自己用颜料着色的过程,似乎有些不妥。若能将颜色具体为生命中更深层的内容,转化为对生活的态度、人的作为、人生的选择,就更好了。倒数第二段可以加以丰富,主旨就更明确。(李雯)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从一位色盲的女孩入手,以她对颜色的感知为明线,以她对生命的态度为暗线,明暗交织,有一定深度。以灰色与火热的红色相对比,更显出女孩的心灵感悟。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结构合理,主旨明确。特别是写灰白色的火焰在燃烧,写得很好,既写出了枫叶的勃勃生机,又写出了女孩对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她生命的转折点,欲扬先抑,写女孩心中的挣扎到心中的坦荡,读罢让人拍案叫绝。只是开头写女孩看海,带来“一种淡淡的幸福”,好像与文章有所脱节。但总体上看这篇文章还是很好的,实为一篇佳作。(沈鸿儒)
这些评语,言之有理,分析到位,有文章优点的肯定,又有文章瑕疵的指正,更有修改的建议,评析非常客观,非常到位,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评作文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生自改作文方面,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学会修改文章是写作入门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要自觉增强自改作文的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运用增、删、调、换等技巧修改词句,力求表达准确、简明、得体。同时,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进行必要的修改。学生如能坚持自改作文,对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李建邡,江苏省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