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94

[ 缪志峰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音画

◇ 缪志峰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音画进课堂变得方便而简单,于是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变得时髦了,很多语文课以音乐开头,又以音乐结尾,中间贯穿着色彩艳丽的图片。这样的语文课堂引出了不少的争议,这样的语文课堂到底好还是不好,究竟怎样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正确处理音画呢?笔者就这一问题阐述如下几点:
   第一、语文课堂合理引进音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对语文课堂引进音画,曾经有老师提出“让语文课堂拒绝音画”,笔者认为这并不妥当。清华大学附中的韩军老师是主张语文要沉浸在语言文字当中的,他曾经提出:“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守住传统,语文课不是这样在探究中碰撞思维,在平淡中追求深刻,脚踏实地地学好母语,又路在何方呢?”另一方面,我们对他的一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应该还是记忆犹新的,在开始上课以后,韩老师主动要求在同学们面前表演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就是伴乐朗诵诗歌,略带忧伤的音乐伴着韩老师浑厚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在场的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心给抓住了,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么好的效果,音乐的烘托作用不能小视。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首好的乐曲你不用诠释它的情感,它自然能感染你,震撼人心的画面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上《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的时候,当我讲到“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段话的时候,为了增强同学们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直观感受,我给学生们展示了“被砍伐的森林”、“疯狂的海啸”、“可怕的泥石流”、“消失在荒漠中的河流”、“被污染的河流”、“有毒的井水”等六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直观可感的,不像文字需要去想象和再现,所以学生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有了更透彻的感悟。
   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引入音画可以让你的课堂充满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牢记语文课堂主要任务, 音画只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扎实地落实“工具性”的同时又渗透“人文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显本色。在语文课堂上,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的重中之重。假如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就好比溪水离开了源头,大树离开了根本,我们的语文将不能成其为语文。
   比如我们在讲到《最后一课》中“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本,把句子读熟,然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什么?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我们可以再改用其它方法,要求学生把这里的人称都改成第一人称:“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我们已经亡了国,当了奴隶,不过,只要我们牢牢地记住我们的语言,就一定能用这把钥匙打开监狱的大门。”引导学生这样一改,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应该就能能理解到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再配上一段稍稍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把改过后的句子读一读,这种感染力应该是很大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这里的主要目的还是在品读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上,把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语言文字上,而所有的其它的诸如读书、修改文章、音乐伴读都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而已。
   第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音画使用常见误区罗列与指正
   误区一,欣赏音画本身的美。一位老师上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时,搜罗了很多关于梅雨潭的图片,那些图片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漂亮的,色彩艳丽、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摄影技术绝对是一流的,后期处理也非常巧妙。老师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了这些图片并一一讲解了图片的美丽之处,学生们也纷纷表示非常喜欢,下课后老师也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我只是想问一下:“这是一节什么课?”假如是语文课,你的主要任务就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啊,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文中有“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想要让学生沉浸到这段文字中其实只需提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潭水会松松地皱缬着?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有什么特点?有鸡蛋清那样软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潭水的?为什么把潭水比成碧玉?”欣赏图片和感悟语言文字完全是两码事。
   误区二,音画过分突出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有一位老师在上《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以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说实话,这首歌可以算作是刘和刚的成名之作了,歌词优美歌声感人,确实很好听。而与之比较,朱自清的《背影》作为文字材料展示给学生却很难简单地打动学生,课后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还在哼唱着这首歌。我想这就有点越俎代庖了,语文课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语文课堂的效率当然低下了。如果硬要引入这首歌,我们可以在课文讲到儿子对父爱有了新的理解的时候穿插这首歌的一个片断,这样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误区三,音画出示的时机不对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老师在上《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讲到“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一段的时候,老师说:“好,我们先来看一幅紫藤萝的图片,感受一下紫藤萝开花的热闹氛围。”然后就出示了很多图片,当学生再回到文中的时候脑海中全是老师展示的图片,学生由文字而发散开来的思维能力被老师扼杀了。音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一定要掌握好运用的时机,掌握得好便能发挥好的作用,掌握得不好作用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要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音画,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语言文字上,所有的手段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其次,要处理好音画出示的时机,不能用音画取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发散思维的过程;再次,要处理好音画的地位,不能让音画占了主导地位,把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上面,让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最后,如果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要想把这一点做好,最关键的是老师的功夫应该下在研透教材上。
  
   缪志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责任编校:舒 坦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