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8期 ID: 138377

[ 段双全 文选 ]   

彰显“大教材”,杜绝“泛语文”

◇ 段双全

  2009年高考尘埃落定。翻检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有两个深刻印象,一是彰显了“大教材(观)”,二是杜绝了“泛语文”。下面结合今年考题情况并联系2008年语文高考谈谈这两方面的意见,并对未来实用类文本高考提几点建议。
  
  一、实用类文本内容设置彰显了“大教材(观)”
  
  何谓“大教材”?我们认为这个“大”主要是就语文教材的内容讲的。对于何种内容应该进入语文教材,学界是有分歧的。信奉“语言文学”的人自然主张“文学文本”进入语文教材,信奉“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人自然主张比文学文本更广的内容进入语文教材。内容的差异造成了大、小语文教材之分。一般认为只重文学文本的教材是“小语文教材”,既重文学文本又重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教材是“大语文教材”。这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可称为“大、小教材观”。
  从实用类文本内容设置来看,今年的语文高考是彰显了“大教材(观)”的,因为今年全国各套语文试卷无一例外地都有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内容。而根据“教材观决定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的课程教学原则与规律,从“考什么”也是可以反推“教什么”以及教材观的。既然如此,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今年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设置是怎样彰显“大教材(观)”的吧。
  1 从内容广度上彰显了“大教材(观)”
  所谓从内容广度上彰显大教材观,是说从实用类文本本身看,其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罗万象。譬如,今年18套语文试卷(课改实验区10套、非实验区8套)的实用类文本内容就涉及历史(安徽、福建),文化(全国卷I、全国卷II、山东),艺术(江苏、北京、江西),教育(浙江、上海、宁夏海南),科学(天津、四川、湖南、重庆、湖北)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若细分每领域又可分为若干学科)。广东卷和辽宁卷的实用类文本《自由和科学》和《达尔文的拖延》则具综合性,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
  翻看去年18套试卷的实用类文本,从学科门类看,内容范畴也非常广阔,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经济、贸易、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体现了“百科知识(内容)都可以进入实用类文本”的理念,可见实用类文本彰显“大教材(观)”的判断不虚。
  2 从内容程度上彰显了“大教材(观)”
  所谓从内容程度上彰显大教材(观),就是说虽然自然和社科类文本都可以进入实用类语文教材,但进入的文本不是学科精英的专业性文本而是大众化的知识普及性文本,也即所谓科普性文本。换句话说,无论选入何种内容的文本,在内容的专业程度上一定要把好关,不能选入专业性太强的文本,而应选入符合考生认知水平的文本。从今年和去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选文看,感觉是遵循了大众化科普性原则的,选文的难易度也是基本符合考生认知实际的。
  譬如,去年的天津卷谈了“树木吉普赛蛾幼虫虫害的自然防御”问题,里面有“苯酚”“核酸多角体病毒”等很专业的名词,但文本并未过分纠缠于这些专业名词,只是让考生知道它们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是一种“萎蔫病毒”。这种通俗的点到即止的说法就体现了大众化、科普性,其作用是降低文本的专业性,方便考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文本既与专业学科相联系,又不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因而是难度适宜的。今年高考的全国卷I和卷II都涉及似乎很古奥的“古文化考据”内容(甲骨文考据和儒家经典《论语》考据),但因为文本没有纠缠于考据的名词术语,因而内容虽古老,同样没有影响到考生的正常阅读。
  
  二、实用类文本考点设置杜绝了“泛语文”
  
  实用类文本进入教材与高考,有些人是充满忧虑的:会不会带来“泛语文”?所谓泛语文就是学语文而不干语文的事儿,正所谓“荒了自己的地,肥了别人的田”。具体说来就是不借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而是就内容谈内容,窄化或背离语文教学目标。譬如,学《宝玉挨打》,不借丰富的情节去学习里面的“精彩劝架艺术”,不去比较分析袭人、宝钗和黛玉独具个性的形象,却津津乐道于什么“戏子问题”和“自杀问题”。现在,实用类文本进入教材与高考不更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沼而偏离语文教学目标吗?
  但看今年实用类文本高考的考点设置却完全可以打消这种顾虑。我们以四川和山东卷为例来看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怎样杜绝泛语文,突出“语文性”的:
  四川卷考的是自然科学类文本《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属现代生化医学范畴,设考点三个,共9分,题型为客观题。考点一,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能力”,即根据上下文明了“付出代价”的意思从而辨析选项正误:考点二,考查“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发现选项中随意扩大外延和判断绝对化的错误得出A项的正确结论;考点三,考查“根据文意合理推断的能力”,即发现选项中判断反向、强加因果等错误得出A项正确结论。这三个考点只侧重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并没有纠缠于什么医学术语,因此是语文的而非泛语文的。
  山东卷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非常重视,且非常人性化,不仅有第1卷的纯客观题,还有第1I卷的供选做的纯主观题,共设分27分。I卷的《“断桥”考》属社科文,涉及桥梁文化;II卷的余光中访谈属应用文,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与人生。山东的这两个文本既考了对字词句的理解,又考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对“语言纯洁度”“乡愁”等富含知识性和情感性的因素进行了考查,可谓考点全面,全方位突出了语文性,语文味很足。
  不过,将今年的考点设置和去年的考点设置进行比较,有欣喜也有遗憾。欣喜的是今年的考点多了,主客观题结合的多了,设分也普遍有所提高。遗憾的是还有不少试卷(特别是非课改实验区试卷),还是只考客观题,设分少,因而考点难以全面覆盖三维目标。翻看去年的各套试卷,发现除全国卷III、江苏卷、上海卷和广东卷外,考点设置的问题比今年更大,例如考点不全面、狭隘单一,这是和新课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则不符的。因此,研究未来的实用类文本应该怎样设置考点的问题就显得迫切而必要了。
  
  三、对未来实用类文本高考的几点建议
  
  1 重新编写实用类文本教材
  实用类文本高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问题,追根溯源恐怕要牵扯到课标制订和教材编写,因为课标制约着教材编写,教材制约着教什么,教什么制约着考什么。因此实用类文本高考到底好不好,最终还要看课标中有无实用类文本的明确规定,看是否依据课标编写出了合适的实用类文本教材。
  然而,翻看课程标准和各套教材却发现实用类文本信息都较薄弱。课标必修课程部分只有“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的零星陈述,并未提及实用类文本定义、 内容范围等其他情况。在选修课程部分,有两处涉及实用类文本:一处是较详细地谈到了应用文体“新闻与传记”;另一处是在“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里,笼统说了一句“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而高中教材(以人教版必修为例)共5册,20单元,涉及实用类文本的只有4单元,体裁包括新闻、演说辞和自然及社科类说明文,内容范围仅限于政治、教育、生物、天文、建筑等学科,和全国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所涵盖的体裁和内容范围并不对等。根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显然教与考有些脱离。因此,为了加强实用类文本的教与学并配合好高考,重编实用类文本教材甚至修订新课标关于实用类文本的陈述似乎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那么,应该怎样编写实用类文本教材呢?我们认为还是分科并以语文知识(体裁)组元为好。具体说,就是追寻叶老“语言”“文学”分科编写教材的理念与思路,再加上一科“实用类文本”,形成“三合一”的教材体系。这样既符合大语文、大教材的原则,又清晰明了,简便易行。
  2 加强高考与现有语文教材中实用类文本的联系
  根据教、学、考的相关性,出于效度的考虑,语文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是应该与必修、选修教材相联系的,但现在的情况可能是各地的高考试卷试题与所教教材的联系并不大。譬如不少高考试卷喜欢考什么“DNA”和“细菌”的内容,但教材中基本没有此类文本:而教材中有的新闻、演说辞、序言等应用文本,高考试卷中却没有考到。也就是说,现在存在“学的没考,考的没学”的情况。譬如,去年的实用类文本考查,11套考的是科技说明文,7套考的是社科文(其中2套体裁是应用文传记)。特别是应用文考查,不仅量少,而且体裁不全。
  也许有人会说,高考是水平测试,是选拔、甄别人才的考试,出题新些、怪些、难些是必需的。我们也不否认这种观点,但主张在考“面生”内容的同时,更应考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因为从原则上讲,“考与教相关联”是应该不会错的。
  3 增添语文味
  虽然语文的范畴广阔,内容包容百科,考“百科文”都能突出语文性,但总觉得语文实用类文本还是具有语文味更好。何谓实用类文本的语文味?就是突出选文的社科性和生活特色并顾及考点的全面性。具体说来,就是选文要倾向社科文和应用文,考点要顾及三维目标。
  将今年的各套试卷和去年的比较,感到欣喜,因为选文的语文昧确实是越来越浓了。去年社科类文本选文为7篇,在全部试卷中的比例是7/18,今年社科类选文是13篇,在全部试卷中比例为13/18。单从应用文看,也从去年的2篇提高到今年的4篇。这些数据可能昭示了高考实用类试题增添语文味的必要性。可以预料,自然科学类文本还是要入教材,要教,要考,但可能会考虑与社科内容结合在一起(如今年的广东卷辽宁卷),并且比重应不超过社科文。
  怎么顾及考点的三维目标呢?首先,脑中要有三维目标,脑中有三维目标,就不会仅仅用客观题去考语文阅读能力,还会设置种种题型去考语文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考点中全面覆盖三维目标。其次,要切实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不能认为它可考可不考,也不能仅把它当小题(客观题)考。对实用类文本考查的重视,去年全国卷III、上海卷等做得很不错,今年的山东卷、辽宁卷和宁夏卷更上层楼。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实用类文本高考将会越来越科学、规范,“大教材”“语文性”必将是永恒的追求。

彰显“大教材”,杜绝“泛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