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8期 ID: 138372

[ 姚伟嘉 文选 ]   

“齐天大圣”得名考

◇ 姚伟嘉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齐天大圣”就是孙悟空,《汉语大词典》也是以《西游记》用例为“齐天大圣”条的始见书证。但这个响亮的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大圣”,在古代是指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如《荀子·哀公》:“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睛性者也。”’也可指帝王,如《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在佛经作品中有以“大圣”称佛、菩萨的,如《法华经·方便品》:“令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也可以形容极有神通,如《搜神记》卷十六:“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宋代时,有贤者得名号曰“大圣”。如《五灯会元》卷十五“洞山晓聪禅师”条:“瑞州洞山晓聪禅师,游方时在云居作灯头,见僧说泗州大圣近在扬州出现。”自此以后,以“某某大圣”当名号的情况就比较常见了。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故事的雏形,根据日本高山寺的藏书目录,我们可以确定:这个诗话故事在南宋时已经写定。在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化身为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猴行者。他陪同三藏取得真经回朝后,唐太宗封其为“铜筋铁骨大圣”,是为“齐天大圣”的前身。
  通过《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和《销释真空宝卷》里演绎的一小节取经故事,学者们判断元代应该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西游记平话》。完成于元末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西游记》云: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元无名氏所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情节与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相似,主人公就叫“齐天大圣”。由此可见:到元代,猴行者大概已确定了“齐天大圣”的名号,而《汉语大词典》引明代小说《西茹缸己》为始见书证,时代偏晚。
  不过,“齐天大圣”的名号最初并非孙行者专属。元末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里,孙行者自白日:“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里孙行者名“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的大哥。又《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也就是《古今小说》卷二十《陈从善梅岭失浑家》)中这样写道:“洞中有一怪,号日申阳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这个“齐天大圣”更与取经的孙行者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一头兴妖作法、摄偷美貌女子的妖猴。后来,随着小说的流传,那位“与天齐寿”的美猴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齐天大圣”也终于成为他的专属名号。
  参考资料:
  [1]《汉语大词典》“齐天大圣”条。
  [2]《宋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日本汲古书院1997年版。
  [3]赵景深《谈<西游记平话)残文》,《文汇报》1961年7月8日。
  [4]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译《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

“齐天大圣”得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