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名籍,字羽。《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古人先名而后字,成年取字后即不再称名而改称字。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应”原则,字由名孳生,名、字中间有一定联系,古人所说“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就是此意。如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予”“我”同义;三国时人物“弥衡”,字“正平”,“衡”“平”同义: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甫”“美”义近。
“籍”在先秦常用义项有:(1)登记的簿册,引申为登记或籍没;(2)书籍;(3)通狼藉之藉;(4)借、凭借。“羽”古义则指鸟翅膀上的长毛,引申为鸟的翅膀或泛指鸟类。从表面上看,“籍”和“羽”之间没有什么联系。那么项羽为何这样取名和字呢?
对于“籍”“羽”之间的联系,清代学者朱骏声、王引之的解释是可取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项籍,字羽。籍,假借为鹊。”王引之《经义述闻》谈得更为详细:“籍读如鹊,古音籍与鹊近,故鹊通作籍……楚项籍,字羽。籍亦鹊之假借。鹊,鸟名也,故字羽。”二人同为清代训诂大家,一致认为“籍”乃“鹊”的通假字,看来绝非妄谈。“籍”,中古时为入声昔韵从母字,上古属铎部;“鹊”,中古时为入声药韵清母字,上古亦属铎部。二字先秦时韵母同在一部,声母又同为齿音,读音是很接近的,符合音近通假的条件,因此朱、王的解释是可信的。
项羽出身贵族,名“鹊”会不会有损其身份呢?查找一下古籍,我们发现先秦以“鹊”为名的还大有人在。《左传》里有晋国的“韩籍”,字“叔禽”,很明显“籍”应是“鹊”的通假字;战国时,秦有神医“扁鹊”;《庄子·齐物论》里有“瞿鹊子”。那么,古人为何喜欢以“鹊”为名呢?原来鹊作为一种鸟,在古代有着特殊的文化含义。《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先民很早就注意到鹊善于筑巢,所筑巢巧妙坚固,因此常以鹊喻勤劳、聪颖。《诗经》中的话即是今成语“鹊巢鸠占”。鸠怎样占鹊巢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一书引用清代训诂学家王先谦的注曰:“鹊性好洁,鸲鹆(鸠)伺鹊出,遗污秽于鹊巢,鹊归见之弃而去,鸲鹆入居之。”这种传说反映了民间对鹊爱好清洁的共识,因而鹊也用来喻洁身自好。另外,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民间传说鹊知吉凶,筑巢迁移会选择良日、避凶趋吉。《博物志》云“鹊巢门户背太岁”。太岁即木星,又指传说中值岁的神名,民间以为凶神,因而产生很多禁忌。旧时方士术数认为太岁所在为凶方,忌兴土木,而鹊却能避凶趋吉,因此象征着智慧。国人自古称鹊为“灵鹊”“喜鹊”,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人们对鹊的情感。
了解了上述内容、我们就明白项羽名“籍”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