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宋词鉴赏课中,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读、品、析。“读”即让学生对宋词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以达到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受韵律并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即让学生品意蕴、品情感、品诗句并谈感受,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析”即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析字句、析典故、析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等,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和评价诗词能力的目的。
1 读
宋词最大的特点是情韵并美,学生应在诵读中熟悉作品,理解内容,体味感情,感受韵律。
“读”的具体步骤是:情境导入——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情境导入”即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意读”就是学生自读理解,进而阅读相关资源,然后讲述自己的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诵读表演。“情读”就是借助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体悟到的情感诵读出来。“美读”就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律,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经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基本上都能熟读成诵。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词作印象深刻,而且又学到了鉴赏的方法。
2 品
一首优秀的词作,必然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常常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欣赏水平以及个人喜好而异,因此词的鉴赏常带有个性化的特点。“品”能够充分展示这种个性化。
“品”的具体步骤是:课前熟读——初品——再品——三品——品读练习。
“初品”就是让学生初步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了解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品”就是学生深入品味词句,把握词作内涵,学习写作手法。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词句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班上交流合作,提出自己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通过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三品”就是让学生聆听自己的诵读录音说出感觉,然后学生互相听读并交流感受,最后师生齐读,达到共鸣。“品读练习”就是让学生在“宋之韵”网站找自己喜欢的词作并品读体会。
例如学《声声慢》一词,课前可以要求学生熟读。课前播放音乐来创设情境(如二胡曲《江河水》),再述说其中所包含的悲情故事,一下子就能把学生拉进学习氛围中;接下来请学生诵读,检查熟读情况,顺便正音,并让学生说说感情基调,了解写作背景,这样就能大体把握词作的感情,这是“初品”。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自我探究,寻找词中最能表现词人“愁情”的句子,再与同学讨论交流,接着由小组推荐代表交流,通过“再品”环节,学生已经深入词作内部,从句子内涵、表现情感的程度、写作手法等方面把握了词作。但这还不够,还要“三品”,在诵读中理解,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这首词。最后再让学生去网上自主品味。
3 析
用典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欣赏古代诗词往往会接触到作品中的典故。由于典故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很含蓄,因此,只有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原意、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理解词作的内涵,进而把握作品,锻炼和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析”的具体步骤是:情境导入一理解字句一分析典故一总结感情。“理解字句”就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根据注释来理解典故的内容。“分析典故”就是明确词作中用了哪些典故,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分析典故的内涵,把握作者运用典故的意图。“总结感情”就是分析总结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分析、鉴赏和评价诗词能力作出评价。
对于用典比较多的词作,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把握词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如果不从分析典故这一点着手,就很难明白它的真正内涵。在进行“析”的鉴赏时一定要先理出典故,然后再一一分析,特别注意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网络资源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