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8期 ID: 138370

[ 黄明明 文选 ]   

用生成语言学理论认识联语的语法教学功能

◇ 黄明明

  汉语语法学19世纪末才诞生,在古代,语文教育没有语法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但实际上,我国长期存在语法教学的事实,联语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法训练手段。
  
  一、联语教学中的生成语言学原理
  
  联语教学即学习对对联。清代王筠《教童子法》说:“……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传统教育中“对课”的训练开始得很早,最初大概是为学写骈文和近体诗打基础,在我们今天看来,更值得重视的是它对语言知识的训练作用。清代崔学古在《幼训》里关于对课训练过程的说明更为具体:“一日增字。假如出一‘虎’字,对以‘龙’;‘虎’字上增一‘猛’字,对亦增一字日神龙;‘猛’字上再增一‘降’字,对亦增一字,日豢神龙;‘降’字上再增一‘威’字,对亦增一字,日术豢神龙;‘威’字上再增一‘奇’字,对亦增一字,日异术豢神龙。从此类推,自一字可增至数字,为通文理捷径。”这里所谓的“通文理捷径”,是感受和把握语言组合规律的有效训练。
  这种语法训练的方法卓有成效,应该具有语言学上的内在原理,可古人虽认同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生,但对它的原理却没有作终极性的探索,倒是现代西方生成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可以为这种训练方法提供理论解释。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其代表著作《句法结构》中,表达了对语法的基本见解,他认为语法必须具有生成能力,即根据一种语言的有限的语法规则,可以生成这种语言的无限多的句子。在这之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只致力于在现成的语言事实中归纳出语法规则,并进行形式化的层次分析。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一个本质特点,是主张用演绎的方法,去预见可能存在的合乎语法的语言事实。乔姆斯基创建的这个学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解释人类语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对联的训练科目,早就充分运用了乔娴嘶基后来揭示的语言的生成性原理。在给定的语音语义语法条件的制约下,要严格按照上联对出下联,首先必须从已有一联的具体内容中抽象出语言组合的规则,然后再根据这个规则,积极调动所积累的语言素材,创造出结构符合上联规则而且内容与上联呼应的有创意的另一联。这个过程就是依据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新的语句的过程。对对联的能力,既,表现,在对上联语言规则的抽象和语义的理解,又表现在编制下联时对规则的正确使用和语义的独特创新。
  
  二、对联语的语法教学功能的认识
  
  在西方生成语言学理论诞生以前的20世纪30年代,我国史学家陈寅恪对联语写作在语文能力测试上的功能的认识,代表了当时对联语和语法关系的高水平认识。1932年7月,陈寅恪应请代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所出题目含对对子题“孙行者”,有考生以“胡适之”答,受到赞赏。这种考试形式在当时文化界引起风波,陈寅恪不得不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申辩:“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他在致傅斯年的信中进一步陈述:“清华对子问题乃弟最有深意之处,因考国文不能不考文法,而中国文法在缅藏语系比较研究未发展前,不能不就与中国语言特点最有关之对子以代替文法,盖借此可以知声韵、平仄、语辞、单复词藏贫富,为国文程度测验最简之法。”陈寅恪此番论述触及了中国语言学和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虽然他没有直接谈论语法知识的教学,但是强调了联语写作的语法测试功能,也就自然指向了语法知识学习的问题。可以说,陈寅恪是自觉认识联语语法教学功能的最早一人。
  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问题争议不断,具体做法几度摇摆。上世纪90年代那场“淡化语法”的论争,使我们认识到语法理论知识体系的灌输在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中收效甚差且存在弊端。可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不必在中小学教授系统的语法理论知识。对语言的掌握离不开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和对语言规则的运用,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语法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远没有解决。目前中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对母语语言规律掌握不熟练就是原因之一。毫不夸大地说,我们还没有找到母语语法教学的理想门径。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传统语文教育中联语教学的经验自然成为我们探索的基础和起点。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联语的内容,有些新课程教材中还安排了对对子的练习。特别受人关注的是,有关对联的题目,频频出现在高考和中考试卷上。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在语言教学训练中的功能,仍然为当代语文教学所需要。
  
  三、现代联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今若完全按照陈寅恪当年的思路;单靠联语来反映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肯定有不合时宜的偏颇。时代的进步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但不能一概照搬,而必须清醒地把握符合时代精神的目标定位和方法选择。
  1 语法规则的训练是联语教学的重要目的
  联语的基本文体构架是对偶修辞格,这种修辞格为汉语、汉字表现的语言作品所特有。除了字数相等和语音上的要求外,上下联语法结构的一致性是联语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是我们今天进行语法教学最可利用的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示的语法知识要点,如词的分类(把汉语的实词虚词分成12类)、短语的结构(分为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是联语学习中必须涉及的语法知识,学习联语应该达到认知上述语法知识的目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语文学习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又指出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联语这种文体的训练过程和训练方式,恰恰是既在实践中学习规则,又用规则去指导实践。
  几年前南方某市的一次初中语文知识竞赛中,有试题要求对一副对联对偶不工整的地方作修改:“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命题的意图是让学生将下联的“暖日融泥”改为“日暖泥融”,与上联的“山青水绿”相对。结果此题无一学生答对。初中的语文优秀学生不见得对于对联的要求一无所知,问题出在他们对“暖日融泥”和“山青水绿”之间语法结构上的差异缺乏敏感。
  2 联语的格律传统需要扬弃
  简要概括联语的格律,主要是上下联词类、语法结构的对偶和声调平仄的协调。其中平仄协调在今天已经是十分复杂的事,大部分学生和教师不能辨认古入声字,也就无法全面理解仄声。在具有专业水平的联语或格律诗创作中,调平仄恪守古四声的标准,诚然有接续传统文化余脉的效果,但要求广大中小学生学习联语时都遵守这样的格律,就过于烦琐。且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但如果完全对声调不作要求,则又可能丢失这种传统文体的基本精神。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是,保留一部分声调上的起码要求,例如上下联尾字应是一仄一平,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并且基本以普通话四声为标准辨认平仄。至于严格的上下联平仄相对和句中平仄相问,则应该放宽要求。事实上,现代联语创作对于联中逐字逐词的平仄要求,早就不那么严苛了。只有对复杂的格律传统作合理的取舍,才能使联语有侧重地为语法教学服务,才能使这颗传统文化的明珠继续在当代语文教学中闪光。

用生成语言学理论认识联语的语法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