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8期 ID: 138386

[ 史杰鹏 文选 ]   

我看2009年全国高考文言文试题

◇ 史杰鹏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文言文这东西不花大量的时间,学不精熟。有些人自小讽诵,仍旧会被其他学者骂为不通,比如章太炎就笑话林纾不识字,叶德辉讥笑康有为典章制度还没入门。而我们知道,林纾和康有为都是现在视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当然,如果不要求精湛,不去细究每个字词的意思,一般的文言文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基本能够读懂。只是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却势必细抠每个字的意思不可。所以,高考语文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阅读了今年各套试卷的文言文部分之后,有些看法,写出来以供商榷。
  我感觉,试卷所选的古文大部分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难度较小,不足以考出学生真正的水平,应当适当选一些议论文或者纯粹的风景散文。除此之外,我感觉题型稍嫌单一,多是选择题,无外乎从加点词给出的解释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是选出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组。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可以猜出来,不足以拉开学生的语文成绩差距。我们知道,高考数学的分数差距很大,语文却差距很小,这跟出题的方式有关,对某些语文水平超常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文言文可否参照英语考试的做法,要求在文章中填入文言介词、副词、语气词之类,或者要求学生修改文言文病句?这些都需要对文言文有一定语感才能做到,不能光凭运气。也可以多考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真正能考出水平的。不要说考生,就是专门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他们功力的高下也可以通过断句加以判断。古人说,“离经辨志”是童子功,相当重要。著名学者杨树达写了一本《古书句读释例》,薄薄一小册,成为名著,日本汉学家看见此书,不远万里来拜杨为师,可见它需要的功底。
  另外就是选文的角度问题,在这方面,中国人也陷入两难。一方面要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势必要学习文言文;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一些糟粕,尤其是文言中,反映的多是中国特色的官僚文化,相当有害。下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今年各省的文言文内容。
  重庆卷选的是《贞观政要·贪鄙》,讲吏治应当廉明,告诫做官的不要贪污,否则就会如何如何,这纯属老生常谈,而且拿来给无权无势的学生读,意义不大。全国卷I的文言文选自《北史·魏德深传》,颂扬了魏德深这个人为官清廉,爱护百姓的故事。辽宁卷选自《梁书·孙谦传》,讲南北朝梁孙谦为政清廉,居止素朴的故事。宁夏海南卷选自《宋史·朱昭传》,描述北宋边戍将领和西夏战斗,宁愿先杀了自己妻子,誓死也不投降的故事。天津卷选自《管子·小匡》,讲齐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计赚管仲回国的故事;广东卷选自《宋史·李迪传》,叙述了北宋大臣李迪的忠君情怀。四川卷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歌颂县令林肇的功绩。以上林林总总,皆属于对官吏的歌颂,对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福建卷为《张自新传》,描述了当时一个不同流俗的书生,有点类似于正统史书上的孝义传人物,作者虽然是明末文学大家归有光,其实毫无生气,属于归有光散文中的劣等品。全国卷II选自《宋书·郭原平传》,赞美南朝宋人郭原平孝敬安贫,乃至得到官吏礼敬的故事。北京卷选《史记·叔孙通列传》,介绍儒生叔孙通为刘邦制定礼仪,让刘邦欣然知道皇帝尊贵无比的故事。这些故事仍不脱腐朽气息,尤其是郭原平的事迹,自后汉推崇儒学以来,史不绝书,真实性本来就值得怀疑,而其中蕴涵的封建礼教思想,让人毛发悚然,比如这个郭原平的父亲曾经活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理由是养儿子的费用太大,会占用孝敬母亲的钱:叔孙通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迂腐而无生气。这类文章在高考文言文中占绝大部分,可见中国官僚文化和虚伪道德文化的顽固。其实中国也有不少散文纯粹是审美的,也有不少议论文纯粹是说理的,选这样的文章显然比上述文章好。当然,从功能上说,不管什么题材的文言文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修养,但是,中国的高考试题恐怕不仅仅承担语言功能,还免不了文以载道,那么就不能忽视选文的意义。
  当然,也有一些省份的试卷选文比较有特色。比如上海卷共有两段短文,一讲明朝文人沈周不慕权贵的故事,一为介绍中药桂枝的产地和性能,读了都让人很受教诲。江西卷选魏禧的文章,魏禧乃江西本省文人,文章描绘的是一个民间卖酒客,仗义疏财,喜欢赌博,但只和儿孙赌,怕儿孙把钱输给外人,人物很生动,比那些正史上面目呆板的孝廉清官显然更有文学价值。江苏卷选的是清初文学家汪琬的《书沈通明事》,描绘了明末总兵沈通明重情重义之举,通过几件小事的描绘,将人物勾勒得栩栩如生。汪琬和魏禧齐名,是江苏苏州人,江苏选汪琬的文章,和江西一样,也许有颂扬家乡文人的因素在内。山东卷选了一组讲“诚信”的短小古文,也颇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就是题目的答案问题,我常听人说高考试题的答案有的模棱两可,或者不够准确,让专家也很难答对,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前面我们提到,高考文言文题型考的其实不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是做题能力、考试能力。比如全国卷I的选择题,要考生选择魏德深受百姓爱戴的一组,其中“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一项,也不能算错,因为说的是贵乡百姓去向朝廷使者求告,希望留下魏德深,最后朝廷答应将魏德深留给贵乡。当然,由于选项中没有包含这个选项的正确组合,能读懂这篇文章的考生一般不可能失分,但从出题的角度来说,并不严谨。有的题目甚至可以称得上刁难,很难说有考查文言文水平的价值。比如全国卷II的第10题,要考生选择对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项: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而选文原文是:“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读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日:‘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
  从原文看,答案C并没有错。估计这个答案对一线语文老师来说,也觉得头痛,我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搜到两位著名语文老师的解析,一位说,C项是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其实从原文来看,“每行来”前讲的都是卖瓜的事,理解为每次卖瓜去钱塘,并不是不可以。另一位老师的看法是: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下渎水”中的“渎”不是农田而是小沟渠。其实这也有问题,因为下文明说“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可见“下渎水”的“渎”理解为农田之水,是毫无问题的。总之,这类钻牛角尖的考法,不是很妥当的。
  我相信这类问题还很多,也是各项考试中避免不了的,曾经有人举实例,说英美人考中国的英语试题,常常考不过中国学生。我要说,在文言文方面也一样,如果能起古人于地下,给他一份文言文试卷,他却考不过现在的中学生,这是完全可能的。

我看2009年全国高考文言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