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8期 ID: 136289

[ 李安全 文选 ]   

依“法”导读

◇ 李安全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包括两层: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欣赏经典文本,使学生的人格精神得到熏染和提升;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纯正趣味”(朱光潜语),并且让学生逐渐形成欣赏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说来,前者是显性的,通常体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之中;而后者则是隐性的,蕴藏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之中。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了显性的一面,而忽视了隐性的一面;常常比较重视每一篇“课文”思想内蕴的发掘和理解,而不太重视文学趣味、欣赏方法、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真正有效的文学教学自然是借助经典作品的解读来点拨和传授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从而在漫长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乃至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文学教学当以方法指导为核心
  文学教学固然要高度重视经典文本的解读,要通过解读经典作品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阅读欣赏方法的指导,因为只有这样的“教”才能真正达到最后的“不教”。
  一般说来,在一个单元或一类文体的学习之初,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其大致内容应该包括文体知识以及根据文体特征和学习目标而选定的阅读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必然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比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是“杂文”,包括《拿来主义》《我若为王》《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四篇课文。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单元提示”,根据杂文的特征、各篇课文的特点及各课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和训练要求,整理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特别是重点难点。然后,在本单元的第一堂课中,简明扼要地提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给予适当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具体地说,这里的“知识与方法”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点:(1)什么是杂文?即指短小精悍的文学性的社会评论,要对“社会评论”和“文学性”作出适度的阐释。(2)杂文有什么特点?这要扣住“社会评论”和“文学性”来阐释。杂文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也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杂文的特征,但这里的“杂”是繁多,丰富,杂而不乱,杂而有序等。(3)怎样阅读杂文?立足文本。所以,在杂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去发现丰富的意义,同时又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本意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确定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意义;然后,还要用“语文”的知识来分析文章,从中发现和学习新的语文知识和原理。
  又如,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中国古典戏剧,包括《窦娥冤(节选)》《长亭送别》《闺塾》《哀江南》,另有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相应地,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是“编剧与演剧”。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注解知识短文,梳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要重视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和选择。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本单元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应该注重哪些阅读欣赏方法的指导。在第一节课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给予阅读鉴赏方法的指导。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欣赏方法,其基本的要点是:(1)揣摩语言,体会戏剧语言形象、含蓄的特点,体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2)反复诵读,根据戏剧语言“以声传情”的特色,体味“有声的戏剧语言”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3)根据注解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戏剧情节的特色,体味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跌宕”的艺术旨趣;(4)通过对戏剧语言(特别是唱词)的品味,结合故事情节的分析来理解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性格形成或人物命运的种种原因。
  自然,这样的“指导”还只是一般的指导,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更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欣赏文本。比如,《窦娥冤(节选)》的教学,特别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窦娥的唱词,具体深入地领会其中所包含的善良的本性、坚强的意志以及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特别是窦娥在《滚绣球》中对“天地”的责问、指斥甚至诅咒里所隐含的对现有社会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反抗。再是要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中的舞台说明的文字,要读清楚,读明白,真正弄清楚其中的每一个人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人物关系来分析窦娥的性格之“与众不同”,分析窦娥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隐藏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之中民族性格之中的“劣根性”和非人道主义的丑恶。
  二、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学的方法点拨应该随着阅读欣赏的过程逐步进行。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就给学生补充什么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才是有用的。
  比如,《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应该是有些兴趣的,但是,因为他们平日里并没有接触这样风格的作品,所以,更多的可能是读不懂。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阅读。然后,再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关于荒诞派戏剧的常识,让他们真正理解“荒诞派”作品在故事情节和形式上可能是荒诞离奇的,但是,它所蕴藏着的“意义”却常常是严肃的,直接指向现实的。然后再引导学生透过简单而荒诞的故事去理解。这样读来,我们就可以发现:《等待戈多》是荒诞的,也是深刻的。“戈多”一剧隐含的是“人”尤其是“现代人”心灵的空茫和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控的困惑。
  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包括《祝福》《边城(节选)》《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课文,另有知识短文《现当代小说的鉴赏》。其中,《边城(节选)》《荷花淀》是自读课文。自然,教学的策略就是要组织学生运用前面欣赏讲读课文《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已经学到的欣赏策略来欣赏这篇小说。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裸眼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自然也会读出自己的困惑。然后,组织学生课堂交流,分享阅读的喜悦,“化解”自主阅读中产生的种种困惑。自然,更聪明的同学常常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奇思异想”,常常也会生出一些“荒诞不经”的“疑问”。而教师的引导则是要从这些“疑问”开始。比如,在《边城》的学习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小的甚至在有的同学看来是不值一提的问题:翠翠为什么要去摘虎耳草?显然,仅仅满足于文本是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的。而且,作为教师,最恰当的做法不是告诉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所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并点拨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教”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个性、禀赋、兴趣是有差异的,这似乎就是陶渊明说的“本性”,就是世俗人说的“天性”。有的人对语言天生就敏感甚至敏锐,有的人则似乎“天然”就显得有些驽钝。于是,也就有人喜欢语文,有人不喜欢语文,有人甚至会“天然”地讨厌语文。以人为本,尊重“本性”,“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自然,语文教师也应该明确并遵循这一准则,尊重学生的个性、本性、天性的差异,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学生的天性去“教”。可是,我们是班级授课制。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必然是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的“因材施教”。于是,我们在这个前提下推衍出来的结论就是:相对于不同的班级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