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8期 ID: 136318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摭拾

◇ 周 刚

  生本教育之精义所在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尽管师生的平等对话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据笔者观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有个别学生打哈欠;如果教师提问,课堂则异常安静,指定学生回答,学生不是呆若木鸡就是不知所云;进行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些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作沉思状,有的则浑水摸鱼,谈论与问题不相关的话题,当交流小组观点时,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的不多……总的看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消极,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学生只认可了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没有领悟其实质。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处理好“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所以,要进行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备课备学生
  本者,根也。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汲取知识的受众。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备课时始终不能离开“学生”这个根。备课备学生就是教师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易于接受为标准。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思想,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便也成了一句空话。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己。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因此,备课备学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目前的高中生成人意识强,多叛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须注重赏识教育,进行微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忌说空话、大话或狠话,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话题。比如,在学习课文《这个世界的音乐》时,笔者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音乐。有的同学喜欢流行音乐,诸如周杰伦、张韶涵的歌;有的同学喜欢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有的同学喜欢钢琴曲,如舒伯特、巴赫的作品等。由于音乐这个话题,学生熟悉且兴趣浓厚,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
  譬如,在学习高尔斯华绥《品质》时,笔者备课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杨绛的《老王》,想必大家掌握了一点学习小说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大家谈谈该怎么学呢?并进行了可能性的预设:
  生1:我们从细节入手吧。
  生2:从细节入手太零碎了,还是先把握情节。
  生3:我也认为先从情节入手,然后理出一条线索,再分析细节的妙处。
  老师:好的。这样以后呢,还该做什么事?
  生4:我认为应当概括一下格斯拉先生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来探讨中心思想。
  生5:理解中心思想,光看格拉斯形象还不够吧,我觉得还要分析与格斯拉先生有关的外部原因,包括作者。
  老师:说得好。那我们就按照刚才同学们提的那些步骤办。
  因此,教师备课就要备学生,以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为依据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一旦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他们就能很快融入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二、激活学生,有效互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感情。要想激活学生,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教师是课堂的发动机。教师舒缓、幽默的语言,丰富、优雅的表情,总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主体;以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为基础推进教学,决不能仅把课时内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最终目的。只有在开放性的对话中,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激活了,只有思维活跃了,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
  譬如,在《半张纸》的教学中,笔者抓住“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艾丽丝和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但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却脱离文本进行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没有落实到对文本细节的把握,体会人世变化无常之感上,反而生成了新的想法。
  生1:可能有婚外情,导致妻子失常而杀死孩子。
  生2:可能喝了劣质奶粉致使孩子营养不良,发病死掉,妻子陷入对孩子的思念之中,最后郁郁而终。
  这些是学生对结果产生的原因猜测,尽管偏离了预设轨道,但绝不能置之不理。接下去笔者引导学生返回文本寻找相关的语句进而品悟。比如,纸头上还写了银行,这是他工作的地方,银行是他生活的基础,那银行倒闭意味着失业,经济来源的丧失,生活漂泊不定。“他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呢?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这样就点燃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火种。因此,要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不完全具备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倘使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将讨论的权利完全“下放”,最终结果必然是课堂热闹,但学生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讨论什么,往往事倍功半。要使学生每堂课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教学,与其面面俱到,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纲,注重提问的艺术。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切入点宜小且具体,有必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进行讨论。在组织讨论之前,教师需从方法上明确提示,便于学生讨论过程中目标明确。
  譬如,在教授《故都的秋》时,笔者定位为散文鉴赏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选取《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设置一个总纲性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色——秋声——秋味——秋景图。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为激发学生的文本意识,在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提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①标题是《故都的秋》,究竟“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
  ②《故都的秋》中描写的秋色、秋声和秋味有什么特点,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问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构建散文文体知识迁移与创新的平台,直接进入文本,链接学生原有的对散文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刺激学生认知结构,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发现,在美读和品读基础上,促进认知发展,符合散文文体鉴赏的思维过程。
  问题二:美读鉴赏三至十一自然段,你能用带有“秋”的四字词语概括描写“故都的秋”的图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