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中、高考和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考试,必考现代文。何为现代文呢?散文、小小说、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人物访谈和社科文均为现代文,均是考查范围。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文,暂且把社科文除外,只谈散文、小小说、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人物访谈这六种文体的现代文。而这六种文体的现代文中,又以散文和小小说这两种体裁为主。
现代文阅读简答是如何设计问题的呢?其提问点最多的地方是在哪里呢?分析、总结、研究历年来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设计,命题者最喜欢在文章的标题、关键词语、蕴藉文句、写作或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作者思路、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主旨、揣测意图等等这些方面来提问设题。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一些例子来推敲推敲,探究一番吧。
设题点一:文章标题
好的文章,其标题就非常独特而有意蕴,让人光读到标题就舍不得放手了。一般而言,能够选作考试的现代文,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挑选的,非常适合于命题,尤其是在标题上设计问题。例如:
【真题一】“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江西卷第16题,现代文是张炜的散文《木车的激情》)
【解析】此问的设计,就是从文章标题上来设计的,因为这个标题比较有深意,所以设计了这一问。所谓“木车”,表示的是条件艰苦等意;所谓“激情”,是一种精神,表示的是不知劳累、不知疲倦、激动、奔走等意。把这两个方面的意思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即是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真题二】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2009年山东卷第21题,现代文是周国平的散文《记住回家的路》)
【解析】这也是就文章标题设题的。这个标题的关键字是“家”。这个“家”,你不能只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人的家,而必须虚化开来,理解为人的心灵、精神方面的“家”或“家园”。这样,“回家”就是回归心灵、精神方面的“家”了。这是题目揭示的意蕴,也是全文表达的中心所在。
【参考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对策:我们不仅要多读文章,更要仔细地推敲标题,因为标题犹如人的眼睛,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标题,探知文章的主旨。理解标题时,要结合全文,要通读全文,要总结全文,有时还要采取虚化的办法进行理解。当然,有时还有必要进行先拆字(把标题拆开来),后再组合起来理解等等。
设题点二:关键词语
我们知道,很多词语既有原始义,又有引申义,或者说,既有固定义,又有临时义。作者写文章选用词语时,往往会用其引申义或临时义,命题者也往往喜欢在这个方面命制题目来考我们,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一成不变地解词会意,而必须灵活应对。例如:
【真题三】“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8年江西卷第16题)
【解析】这是一个词语理解题,题目设计得并不难,主要是理解“朦胧”这个词的意思。根据全文的文意,再联系该词的本身意义,我们可以推知,“朦胧”在这里是不太清晰、模糊的意思。
【参考答案】“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真题四】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2009年辽宁卷第12题)
【解析】问“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实际上也就是相当于解词了。不过,这里的“疑惑”和“知识”两个词语,其词义就完全是使用临时义了。这种临时义,不能按照其固有义去解释,而应该根据上下句来解释,或根据语段来解释,不可孤立解释。
【参考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对策:不可孤立解词,要联系全文,联系全段,联系上下句去解释;弄清楚其固有义和临时义的区别;联系事件、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去解释,切忌以词解词,或就词解词。
设题点三:有蕴藉的文句
一篇文章显得含蓄、蕴藉,绝大多数体现在其句子上的含蓄、蕴藉。当然,不可能全文所有的句子都含蓄、蕴藉,否则,文章是难以解读的。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关键句子、显示作者观点或文章中心的句子,往往显得含蓄、蕴藉时,这就为命题者提供了命题的可能性,事实表明,命题者也恰恰就会在这些含蓄、蕴藉的语句上设题。如:
【真题五】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9年山东卷第20题)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解析】联系全文来看,第一句的意思,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去理解。而“迷失了”又必须从否定方面来理解。外即指外部世界,生活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喧闹的;内即指内心生活,而“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就是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的意思。第二句,根据“有了”“能够”这些词的语意,就应该从肯定方面来理解。原文是说世界的喧闹、诱惑以及外界的压力等,理解这句话时,当然要考虑这个前提。
【参考答案】(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真题六】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9年全国卷Ⅰ第15题)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解析】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参考答案】(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对策:一定要把句子放置于全段、全文中去理解,不可单独理解或孤立理解;注意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等。
设题点四:写作或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