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每周改为四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一、根本转变学习方式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所得。因此,探究教师的“量”与学生的“得”的统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里的“量”指课时量,也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得”着重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有效接受与能力迁移。因此不管学校安排多少课时,教师使用多少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没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只靠单方面去完成工作量,在课堂上这样特定时空完成的任务再多,也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一切提高效率的方法都难以实施。
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教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
二、确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经常会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结果如何”,其中,“教什么”是这三个问题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后面两个问题的实施。“教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选择。顾之川曾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我们的教学目标确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指向课程目标。一堂语文课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也不是能教什么就教什么。应把教学目标的基点对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其次,教学目标要全面,适度,明确,具体。我们语文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设定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针对不同的课文,不但要分析课程标准,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再确定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就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增强目标性动机,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兼而顾之。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宏观的课程教学目标,也要顾及教学单元的中观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具体而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应逐条罗列,而要通过具体而微观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三、设计“牵一发而激活全文”的主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显著手段
课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却不减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与深挖教材,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并且紧紧围绕“主问题”,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文章主旨,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1.主问题的确定要直指教学的重点,“牵一发而激活全文”。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学生对重点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确定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的内容的统领作用和对教学过程的贯串作用,但绝不能让主问题偏离教学重点。
例如,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长文章,根据教学重点教学可围绕“看”确定两个主问题。
(1)黛玉看——随着行踪,林黛玉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你从林黛玉的“看”中又能看出什么(即想到什么)?
(2)看黛玉——众人,凤姐,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黛玉又是什么样子的?
2.主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对话的支点,删繁就简。所谓支点指的是事物的中心或关键。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满堂问,满堂讲,学生为繁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教学效率低下。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找准对话文本的支点,并围绕支点确定主问题。教师可以文本的独特之处为支点设计主问题,可以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疑惑不解处为支点确定主问题,可以学生阅读中有分歧、有冲突的焦点处为支点,确定主问题。
总之,构建“目标具体,分组合作,问题引领”的高效课堂,务必做到方法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对其操作落实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其教学效率:1.学生能够顺利圆满地达成当课的教学目标,牢固掌握教师所讲的一些基本知识。2.学生能完成课后作业,特别是运用写作技巧来表达的习作练习,如日记、周记、作文片断等。3.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主动学习有关知识,自主思索和探究相关问题。
[作者通联:浙江岱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