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5342

[ 李安全 文选 ]   

经典解读:范例呈现与方法点拨

◇ 李安全


  “语文”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本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语文”的基本内容当是由语言、文学、文化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审定委员会二??二年审查通过,全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口语交际,三是综合性学习。“在编排上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以及与之配套《现代文选读》《文选作品选读》《文化作品选读》更是非常具体鲜明地体现语文的文化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理念。朱绍禹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也提出:“语文科,从贯串始终的基本因素来说,它是语言学科,但又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学科的因素。如果我们分别观察不同的阶段,那么可以说,小学初年级(一、二年级)是以文字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三年级以上直到高中一年级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高中二、三年级则是以文学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而以文字教学为中心和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阶段,也时时含有文学教学的因素在。”由此可见,“文学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头看我们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不突出,未落实”则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当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张定远《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2)
  “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家紧紧围绕具体作品来展开论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赏析来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学术期刊之一,《名作欣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名作欣赏》的学术定位可以从刊名得知,名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对应着经典与阐释的关系,从刊物的价值取向来看,‘名作’一词至少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指已经为历史所证验过的中外文学名著,另一个是指现当代的佳作,它们有着成为未来经典的潜在素质;‘欣赏’确切地说就是审美读解,它强调文学阐释活动中的主体性投入,要求阐释者多一些审美性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少一些学究气和说教味。”“其中的不少赏析文章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显示出学者们敏锐的审美感悟力,刊物从而受到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尤其是大学和中学师生们的青睐。”(张德明《经典与阐释》《名作欣赏》2003.6。说明:下面凡出自《名作欣赏》中的文献只注明作者、篇名、年份和期号)《名作欣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的选登,“古典今读”“古典咀华”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欣赏,“佳作邀赏”“新作观止”“佳作有约”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欣赏,“域外视野”(原为“域外文苑”)是外国文学经典的欣赏。二是解读方法的示范,“语文讲堂”“新作观止”“名作回眸”“百家茶座”(原名“争鸣茶座”)等栏目中的文章,从根本上说,就是用种种解读方法对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经典的方法示范。三是文学欣赏的方法指导,如果说“语文讲堂”“新作观止”等栏目中的文章中的文章是以“例子”解说文学欣赏的方法,“鉴赏文谭”“读者评点”中的文章则是直接对读者进行鉴赏方法“教学”的好“教材”。
  从总体上说,《名作欣赏》对于语文教学的帮助主要表现在:大量地介绍中外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经典和佳作,适时地为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而新鲜的审美经验,为文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鉴赏示范,不断探索,丰富和创造文学鉴赏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促进了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教学的变革和发展。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名作欣赏》还在方法上给文学教学以新鲜而深刻的启示:文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学经典,掌握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欣赏。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选择真正的“名作”和“经典”,给学生提供解读经典的“范例”,并结合“范例”点拨解读文学作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范例呈现:为学生提供文学欣赏的“范文”
  
  “范例”即典范的实例,经典的案例。范例分析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基本策略。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剖“范例”来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形成技能。作为教师,其主要的职责就是选择甚至“创作”案例,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范例,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研究“范例”。就文学作品的教学而言,“范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实例:一是文学作品的“范例”即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二是“鉴赏范例”即解读经典作品的实例。
  
  1、解读经典: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欣赏
  虽然有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习游泳并不一定需要下水,但是,我们都明确一个道理,学习游泳的目的和意义完全在于与“水”相融合。要学会欣赏文学,虽然也需要在文学之外下工夫,但是,要真正懂得文学,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要培养和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实际的欣赏实践来学习欣赏。因此,文学教学只是靠教师“讲”肯定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根本的途径还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文学经典,在欣赏中学会欣赏。
  何谓经典?文学经典就是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作品。按照《辞海》的解释,“经典”的意思有二:一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落实到文学上,经典一般是指具有鲜明审美特性的文学作品,它们在反映人性的深刻度和描画社会与历史图景的真实性上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张德明《经典与阐释》2003.6)《名作欣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文学“经典”,仅就二 ??三年的第九期和第十期两期杂志发表的四十多篇论文中就涉及到古今中外作家五十人左右,涉及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五十多篇(部)。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全年十二期杂志可以发表论文二百五十篇,涉及作家多达三百人左右,文学作品三百来篇(部)。真可谓是容量大、格调高矣。而正好为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新鲜而且宝贵的资料。
  解读经典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入真正的文学的境界。从根本上说,解读经典就是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曾经,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篇目问题,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场关于“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的激烈争论,参与讨论的有大学教授,有语文教师,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参看毛翰《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2002.1,杨文彬《“陈年皇历”也可看》2002.6,黄寻等《对中学语文新诗篇目的看法》2003.2,刘安华、欧清华《也谈中学语文教材新诗篇目》2003.6)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呢?因为我们让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学,是经典名作,还是平庸之作,这将直接地影响到我们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品格以及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与人格精神。朱光潜认为:“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事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真正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鉴赏,才能培养出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
  解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读文学经典,其主要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让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文学,让学生养成审美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朱光潜先生在《对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中非常具体通俗地论述了我们“审视”客观世界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审美的态度。引导学生解读文学经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睛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当做文学来欣赏。这绝对不是多余的话,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使用政治、历史、哲学甚至实用(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来分解甚至肢解)的态度来“对待”文学,甚至在政治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中所包含的“哲理”。虽然这些方法或许也是“研究”文学不可缺少的,但毕竟是“研究”而非“审美”。
  比如,有一首诗歌,题目是《生活》,正文就是一个字:“网。”从修辞的角度说,这首诗的寓意就是:生活就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但是,仅仅只有这点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联想和想像,我们还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去补充和“完形”,将一个“网”字形象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或一个个寓意深刻的生活故事。比如,茫茫大海上,年迈而枯瘦的渔夫织网,撒网,收网,这就是渔夫的“生活”。年轻美丽的姑娘用心和思念组织成一张无形的情网来“束缚”爱情,这是爱情生活。人生于世,或许会有一种命运将你拴缚,你会努力的抗争、奋斗,但是,最终,你还得屈服、妥协。这是“宿命”的网。……或许,如此种种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文学欣赏,虽然,它可能超越甚至远离作者的“本意”,但也因此更能够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解读”。
  
  2.广泛阅读,搜集资料,选择恰当的“范例”
  既然是“范例”,自然必须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生动性。“科学性”就是所选择的实例必须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是从大量的事实中去寻找和发现规律,必须有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典型性”就是要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体现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示范性”就是要为学生的欣赏做出榜样,可以供学生模仿和借鉴。“生动性”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自觉主动地研究的兴趣。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搜集和选取“范例”:一是《语文》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教师教学用书》;二是《人民日报》《文学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三是《名作欣赏》《新华文摘》《古典文学知识》《作品与争鸣》《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等语文刊物;四是中学语文教学网络。
  
  3.引导学生研究“范例”,揣摩文学欣赏的方法
  选择好“范例”之后,最为紧要的就是要结合“范例”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研究,促使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欣赏经典的具体方法。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他人的欣赏来学习欣赏,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去发现欣赏的具体规则和步骤。
  比如,钱虹的系列文章《新教材语文名篇导读》(2003.1,2003.2,2003.4,2003.9,2003.10等)不但对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赏析,更为学生学习欣赏提供了“范例”,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范例”既可以加深对名篇的理解,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以从中学习欣赏的方法。
  再有,顾农《读诗闲话》(2003.2)《读词偶笔》(2003.10),李元洛《落英缤纷——宋词之旅》(2003.2,2003.4)《璧玉与珍珠——绝句之旅》(2003.8)《秋之颂——绝句之旅》(2003.10)《巾帼——唐诗之旅》(2002.1,2002.2)等文章对于怎样欣赏古典诗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积累欣赏的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从他人的“解读”中去发现欣赏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通过对闫永利《两种幸福,两种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2003.4)严僮伦《穿透意识流动的迷雾——伍尔芙〈墙上的斑点〉解读》(2003.4)张清祥《精神家园的失落与渴望——曹禺〈原野〉森林和老屋意象解读》(2003.6)李俏梅《心灵里的“童年自我”——圣埃克佩里的童话〈小王子〉解读》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荷塘月色〉解读》(2003.8)等一系列的“解读”“范例”的剖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解读”之“解”就是诠释、阐释,就是对作品语言所隐含的“意义”的全面准确的感悟、揭示和发掘。“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丰富地联想,大胆地想像,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白,欣赏虽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它更加突出欣赏者的再创造,“‘欣赏’确切地说就是审美的读解,它强调文学阐释活动的主体性投入,要求阐释者多一些审美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少一些学究气和说教味”。(张德明《经典与阐释》2003.6)
   [##]
  
  4.关键是要消化吸纳,为我所用
  对于他人的经验,我们不能盲从,不能迷信,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死搬硬套。正确的方法是运用自己“悟”得的方法来鉴赏文学作品,以求形成实际的技能。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一首《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这是谢冕对《长干曲》的欣赏(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高中《语文》第五册)。我们参考这一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记忆”谢冕的欣赏,而是要从此领悟欣赏的技能在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去想像、还原、补充和“完形”。或者说,就是我们要欣赏《长干曲》也应当有自己的领悟:“妾”是少女呢,还是少妇?“君家住何处”是询问,是关心,还是试探?是青春少女与少年之间在春天邂逅而怀春与钟情,还是“同乡”在他乡异地相逢而同情或同病相怜?甚至,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或许,崔颢写的也是自己的“经验”甚至平淡简朴的叙述中也包含着“难赋”之“深情”。诗歌为欣赏者的再创作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的欣赏者和不同的审美欲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心境“再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艺术欣赏的美。
  
  二、方法点拨:为学生指点文学欣赏的迷津
  
  从根本上说,文学教学就是要“教”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最为基本的职责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的指导。这已经成为共识。《名作欣赏》“欣赏探奥”“鉴赏文谭”“读者指(评)点”等栏目中的文章大多是结合具体的作品对读者进行鉴赏方法的点拨和引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孙绍振《解读经典文学的意义——在东南大学的演讲》(2003.4)《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2003.10)张福勋《鉴赏杂议》(2003.8)李怡《现代文化的几个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2002.4)刘勇强《当代体验与历史观照的龃龉和融汇——漫谈古代小说的解读》(2002.1—2)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2002.1—2),闫永利《论文学解读中的误读》(2003.10)等就是这类文章中的优秀之作,真可谓文学教学的好教材。
  
  1.文学欣赏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文学创作需要想像,文学欣赏也需要想像。“阅读文学作品要不断进行再造想像。因为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实现交流的,而各民族的语言(以及文字)都是一种成系统的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性。所以凡是用听觉或视觉来感受文学作品,实际上都要经过一道‘翻译’,即由词语的符号唤起与其紧密联系的记忆表象,再根据符号组合(语句、段落等)所规定的条件,在大脑中再造出相应的艺术形象,于是才会有形象之感。”(金开诚《从心理学角度谈谈文学研究》《艺文丛谈》北京出版社1985年10月)“诗也许比别的文艺形式更依靠想像;所谓远,所谓深,所谓近,所谓妙,都是就想像的范围和程度而言。想像的素材是感觉,怎样玲珑缥缈的空中楼阁都建筑在感觉上。”(《朱自清说卞之琳〈淘气〉〈白螺壳〉》《名作欣赏》2003.7)
  张德明从《名作欣赏》二○○二年所刊发的理论文章中“发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西方文论思想的印迹,从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到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再到西方马克思、存在主义、文化人类学,以及包括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各种文论。在这众多的理论中,研究者理解得最透彻,运用得最纯熟和成功的可能就是新批评文论,尤其是新批评文论标志性的方法——细读法”。(《经典与阐释》2003.6)
  什么是“细读”?王毅《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文本——细读伊沙〈张常氏,你的保姆〉》(2002.5)透过表面上看起来直白易懂的口语化诗歌语言,挖掘暗藏在诗句中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两重语言、两种教育的对立以及此中所包含着的两种文化的对立与抗衡。李俏梅《肉体、心灵与玄思的交响——穆旦〈诗八首〉细读》(2002.3)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蕴涵于新奇的意象和幽邃的意境中的爱情哲学。这也是“细读”的典范。陈佳勇《穿透上海——对张爱玲〈封锁〉的细读》(2003.6)更是直接以“细读”为题,以表明“解读”的具体方法。文章也从特定的情景和故事中发掘出了“张爱玲化”的上海中“夹杂着了太多的压抑、冗长的情思,充斥着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感伤气息”。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细读”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其主要特点在于:注意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注意体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从关键的词句入手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和分析文章,注意通过分析段落层次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注意从文学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内部的层次来分析文章的思路——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又并非只从上述的角度将文章分解为几个方面来分析,进而得出理性的判断,而是要将上述的意识和方法自觉地运用于丰富生动的解读之中,从而获得丰富、深刻、生动的理解。
  文学欣赏离不开“还原”。“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欣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诗歌欣赏“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高中《语文》第五册)“还原”就是“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像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这和现象学的‘还原’原则有一致之处,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形象的现成样子,而是想像把目前现成的观念或解释‘悬搁’起来,想像出、推导出本来,在原初状态,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孙绍振《以〈背影〉为例谈方法问题》2003.10)三位学者都谈到了“还原”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意义。所谓“还原”就是要欣赏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通过联想和想像,和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沟通,和作者的精神境界沟通。“还原”的意义在于将真实的生活与作品的艺术世界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此外,知人论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特别强调将文学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思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的分析和解释。而“对读”则更加注重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学发展的大背景去比较辨析,从文学演变和相互影响的进程和关系中去体察文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品格。
  
  2.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肯定与大学者的欣赏是有明显差异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学养有迥然的差别,生活经历有差别,审美经验也有差别,鉴赏能力有差别。这就决定我们中学的文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拔高标准。
  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欣赏,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总结。可以肯定地说,文学欣赏方法的“习得”绝对不可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更为基本的方式还是要有学生自主地“获得”。这里最为可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觉地“接触”作品,让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
  让学生“接触”作品,说起来,这好像是多余的话,但事实上,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学生不“接触”作品,不感受作品的艺术世界,只是听教师讲解,听教师阐释。这是语文教学的困境,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王富仁先生指出,“文本是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此外再没有其他的中介了。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他们都必须直接阅读和欣赏作品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感受和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同时面对着教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教材的语言世界之中去,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且尽量转化为学生的书面语言。教师在教材的语言世界中起的是桥梁的作用”。作为教师,“你得领着学生一同进入到课文的语言世界中去,你得让学生也喜爱上这个语言世界,感受它、熟悉它、理解它”。(王富仁《教材·教参·教法》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
  
  3.结合实例介绍了文学欣赏的方法
  意象是诗歌鉴赏必须抓住的核心。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分析体味诗歌意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阅读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使学生对意象的含义及特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阅读程郁缀《古代送别诗中主要意象小议》(2003.4)陆精康《多情的月亮——高中〈语文〉中唐诗宋词“月亮”意象解读》(2003.2)等文章,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把握诗歌意蕴。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金开诚《从文艺心理学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经验》(《艺文丛谈》北京出版社1985年10月)中对“柳”和“草”的意象的分析来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诗歌意象中所包含的情意和韵致。
  再说“正读”与“误读”。文学解读有正读与误读之分。“正读重视吸收和接受,是一种尽量接近文学作品客观内容的传统的解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它把作家的创作活动看做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并且这个目的和意图会在作品所呈现的客体化内容中显露出来,例如作品的标题、用典、文本中所描写的客观内容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主张和价值判断等。”“误读可说是一种把文学意义的产生联系于解读者自己的解读方式,与正读崇尚对文本意义的复原不同,误读视阅读为读者对文本的修正、突破和创造。”(闫永利《论文学解读中的误读》2003.10)当然,我们仅仅只是给学生介绍这些“理论”和“原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方法还是指导学生阅读运用正读和误读的方法欣赏“经典”作品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学鉴赏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解读《荷塘月色》来理解什么是“误读”。《名作欣赏》所刊登的《绝望的孤独与悲凉》(傅书华2002.4)《一种多元文学的个案》(方贤绪2002.4)《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孙绍振2003.8)等都是“误读”的典范。此外,《生命是多么变幻莫测啊——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郭成杰2003.2)《金钱·爱情·人道》(李广仓2002.4)《伤痕是那陈年的华丽》(许伯卿2002.5)《朦胧歧解千古谜,变幻莫测通境情》(吴振华2003.4)以及魏家骏、刘永丽、胡洪亮等分析《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的三篇文章(2003.5)也是创造性阅读的“典范”之作。
  
  4.方法点拨,必须抓住最佳的时机
  什么时候进行方法的点拨效果最好,用孔子的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或示范。
  比如,《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中学生不容易读懂,在学生初读之后,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方法的点拨。我们给学生介绍“意识流”文学的特点,介绍伍尔夫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然后结合作品提示阅读“意识流”小说应当注意的方法——理会作品中人物的意识及其流动过程,分析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和变化,然后在透过“文本”,联系客观世界来理会作品所“表现”的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感情倾向。
  又如,评点法是阅读、鉴赏和批评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基本方法之一。其要义就是在圈点勾画的同时,将欣赏者自己的理解、感悟、发现和批评“批注”在“字里行间”。在小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阅读、鉴赏和批评小说作品也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评点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像来阅读、体味、鉴赏文学作品。
  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给学生提供“范例”,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作品来指点学生,使他们明确“评点”的具体形式包括(1)夹批。夹批就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对作品的字词乃至句子的深刻含义、艺术效果进行评点。(2)眉批。(3)回批。(4)总批。我们还要让学生注意四点:(1)创建一套简易实用的符号体系;(2)最好用2B或3B的铅笔,以便日后修改;(3)同学之间交换书本以互相对照,展开讨论;(4)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让人满意的是,高中《语文》新教材每一页都有三分之一的空白,可供学生批注。
  从操作方法上说,评点法的基本程序是:读?点?批?评。“读”是为了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阅读小说,首先必须从整体理解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并适当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动机来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点”就是圈点勾画,发掘作品的精彩文句或片段。可以肯定地说,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发现,因为不同的同学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是有差异的。我们提倡同学们自己用心去理解、选择、发现,这正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具体体现。“批”是为了领悟体验,品味作品的深刻的意蕴。简单地说,“批”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判断用简练的语言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为课堂的讨论交流作好准备。“评”是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评”是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标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