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8期 ID: 136310

[ 龚冬梅 文选 ]   

新诗改罢自长吟

◇ 龚冬梅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降临在古老的荆楚大地上,昼夜之际,校园里处处银装素裹,久违的皑皑白雪让同学们顿感精神振奋。下课铃声一响,他们迅速冲向操场,开始难得的雪仗游戏。赏雪兴尽之余,一位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这首诗让我帮助修改:
  踏雪有感
  寂冷寒梅数枝开,岭外寒香踏雪来。
  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
  折梅素雪谁堪摘,尺素尽在寒山外。
  莫待千山飞尽雪,纵有好花景已败。
  此时,我正在上诗歌单元的复习课,看完这首诗,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新想法:何不上一堂改诗课,让学生一边赏雪,一边赏诗,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走进课堂,我就把这首诗抄在黑板上,并且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然后问:“大家觉得这首诗写的怎么样?”一位同学马上说:“写的不错,怎么没作者呀?” 我顺势反问:“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我笑着说:“作者就是我们班的刘佳同学。”“啊?!!”掌声雷动。我接着说:“这首诗是刘佳同学刚刚赏雪之后的即兴之作,大家都赏过雪了,现在来好好赏诗吧!请大家结合所学的诗歌知识,仔细品读一下这首诗,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考虑好了,可以上来修改并说说理由。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修改诗歌。”
  听说是同学之作,同学们一番夸赞后,便安静地思考起来了。但是好半天没人敢上讲台来修改。为了鼓励同学们,我说:“‘推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贾岛自幼习诗,尚且如此苦吟改诗;这首仿古诗,是刘佳同学的即兴之作,难道不值得我们推敲吗?我想,如果大家积极主动修改,既是帮助刘佳同学提高诗歌写作能力,更是帮助自己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岂不一举两得?”
  话音刚落,一位男生立即走上讲台将“寂冷”改为“庭内”,理由是:“庭内”对“岭外”。有人赞同:“好,对仗工整。”有人反对:“不好,把梅的范围变狭小了。” 这时,又一位学生将“寒香”改为“青香”,大家依然是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青香”既写出了“色”又写出了“味”,比“寒香”含义丰富;反对者认为:“大地都被雪覆盖了,哪里来青色的香,不信,大家现在就可以出去看一看外面的雪,闻一闻雪到底香不香。”台下一阵哄笑。就在双方争论不休时,一位男生悄悄走上讲台,用红色粉笔将“青香”改成了“暗香”,笔锋刚落,掌声阵阵。我很欣慰该生能学以致用,借用了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诗中的“暗香”一词。
  也许是触类旁通起了作用,又一位同学立马上台将“丝雨无边似无情”的“情”改成了“晴”,很显然,他是活用了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字的双关义。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学们改诗的兴致骤然升温,我趁机鼓励他们换换其他角度修改,比如句法结构、修辞等。这一点拨提醒了同学们。一位同学马上将“飞尽雪”改为“雪尽飞”,理由是与“景已败”对仗。其中改动幅度最大的是颔联“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句。两句都作了大的改动,改成了“自在飞花疑有意,无边丝雨似无晴”。
  同学们改诗的兴致越来越高,气氛越来越浓烈,他们渐渐发现了这首诗中越来越多的毛病。比如“雪”字重复次数太多,还有“寒”“梅”也出现了好几处。为了避免重复,有的同学建议将“白雪漫天”改为“柳絮纷飞”,“折梅素雪”改为“冷香红叶”等等。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起了,有的同学似乎意犹未尽,仍在窃窃私语,相互讨论,但很显然,同学们个个面露喜悦。
  看着这热烈的场面,我不禁想起杜甫《解闷》中的名句——“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拿什么陶冶性情和精神?只有在新诗写就后不满足于一挥而就,而是不断修改字句,反复锤炼,反复诵读长吟,才能达到其理想的效果。这节改诗课的目的不正中此意吗?虽然同学们的修改不一定很完美,但是,从修改的过程中,我分明看到了同学们的进步。修改诗作,让他们懂得了炼字的妙处,大大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鄂州第二中学]